先生 南懷瑾


先生,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期間,遇禪門大德 袁煥仙先生而發明心地,後於峨嵋山發願續接中華文化斷層,並於大坪寺三載閉關博覽大藏經。

 

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

 

南先生晚年長住江蘇省吳江市,並在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先生之生平軼事

南懷瑾先生資料

南懷瑾先生 (1918 年 3 月 18 日 – 2012 年 9 月 29 日),浙江樂清人,學者,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實業家。1918 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里,20 世紀 80 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 1998 年建成通車。晚年在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在蘇州逝世。

 

點擊標題名 或(+/-符號)
以 (展開/合閉) 文章內容

個人經歷

南先生,1918 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里 (今翁垟街道地團社區橋頭村)。譜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南宅殿後村,其父在地團葉經商搬遷至地團葉。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中國當代國學大師之一。

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

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鏇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一直關心家鄉建設,1990 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作出巨大貢獻,眾所皆知。

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及佛、道兩家數十種著作,又經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多種語言翻譯流通。其門生博士,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研究師生等舉。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等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近年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讀經及中、英、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不辭勞瘁,不避譏嫌云云。

先生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因此反對五四運動,認為其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先生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紮根,以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惟其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中、英、算」三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

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

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時於蘇州太湖大學堂安詳的與世長辭,享年 95 歲。

 

人物生平

早在五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 南懷瑾先生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先生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先生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 1,286 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善款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深為感佩。

  • 1918 年 3 月 18 出生於浙江省樂清柳市
  • 國立藝術院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
  • 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
  • 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
  • 追隨川北禪宗大德鹽亭老人 袁煥仙先生左右,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
  • 1943 年春,虛雲老和尚赴重慶弘法,南懷瑾先生得見虛雲老和尚
  • 1945 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參訪
  • 期間在峨眉山中鋒大坪閉關三年
  • (為了修學) 離藏後赴昆明,講學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
  • 1949 年春前往台灣,相繼受聘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講學。
  • 1971 創辦《人文世界》雜誌。
  • 1976 年到 1979 閉關於鬧市三年
  • 1985 旅居美國,成立維吉尼亞「東西學院」。
  • 1988 移居香港80年代末,南懷瑾先生開始籌資興建中國國內第一條合資的鐵路金溫鐵路 (1992 年開建)
  • 1993 年應妙湛長老之邀到廈門南普陀寺主持禪七名之為「南禪七日 —— 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
  • 1998 年 6 月 11 日,金溫鐵路正式通車
  • 2000 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長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將「兒童中華文化導讀」活動向祖國大陸及華人世界全面推廣。
  • 2004 移居上海
  • 2006 年在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創建太湖大學堂
  •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於蘇州太湖大學堂與世長辭享年 95 

生平經歷

1918 年,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柳市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

到十七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這位孜孜以求的好學青年,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秘,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岩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負箕求學

抗戰軍興,年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遊,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報效國家。在川時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

「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墾殖,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僧奇士。復又辭去教職,棄隱青城靈岩寺,再遁跡峨眉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云云。」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靈岩禪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在此住持。當時不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 袁煥仙先生也在寺裏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典,棲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高懸,宗風耀爍,一時影從之名流學者不惜千里跋涉而就教於 先生。

南先生於休假閒暇亦時常往來於青城山,在寺裏小住,有緣結識了 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時正值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僅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跡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先生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致終生受益無窮。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僧眾舉行了一次禪七,又欣然題筆為大坪寺作了一幅禪意雋永的對聯 ——

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一亙;
何處見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記憶,

「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

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更是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先生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

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
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

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獲甚豐。

1945 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其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許是由於 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在此期間,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 南先生傳授了顯秘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付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然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先生有詞云:

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
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
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

是即將離川的惘悵,還是哀民生之多艱,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禪語,或許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至台化雨

南先生取道重慶,離川赴滇,講學於春城雲南大學,其間又短期回到蓉城,講學於四川大學。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里,鏇即歸隱杭州天竺,細細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廬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台灣。

南先生初蒞台灣,受朋友慫恿,一時興起,與友人合作經商,然適逢時變,加之友人經營失誤,竟至本利無歸,陷於困頓。然先生未加責怪,反於友人多方撫慰,並備酒肴款待,聞者無不感佩。斯時,先生棲身基隆海濱一陋巷中,闔家六口擠在一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子女尚在髫齡或襁褓,生活甚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當時之境況:

「運厄陽九,竄伏海疆,矮屋風檐,塵生釜甑。」

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脫,故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並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禪海蠡測》,就禪宗要旨、公案、機鋒、證悟、神通及與丹道、密宗、淨土諸法之關係,鉤玄剔要,精微闡述,為求證無上菩提大道者,架設一條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遷居台北龍泉街,寓於一處菜市場中,環境喧鬧,污穢堆積,雖身居五濁陋室,仍每每右手執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蹬著搖籃,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鬧,又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之作。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前者探尋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門、悟證真空妙有的一部奇書,更是抱本修行、閉關悟道、直至證果均須臾不可離身的修持指南。

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幾年後,先生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其間,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面對當時學術界對禪學與道家的諸多誤解和歧見,先生揮如椽巨筆,寫出《禪宗與道家》一書,正本清源,全面闡釋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禪宗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該書亦以翔實史料縱論正統道家及隱士、方士、內丹、外丹各派源流變遷及其修煉要旨,使學術界耳目為之一新。該書一經問世,各界讀者若久旱之望雲霓,迅即暢銷島內外,南師之名遂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1969年,南先生以「熟讀經書徒論議,實行道義太伶仃」,不忍中華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發願「欲為天心喚夢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欲為台港工商社會注入中華文化之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務於社會與大眾。

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台北市青田街,雖為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卻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廳中懸掛著南先生親筆題寫的兩幅對聯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海納百川,龍奮風雷開宇宙;天容萬象,鵬飛窅冥啟東西。」

其氣勢自是非凡。難怪莘莘學子、各界賢達深深為之感奮,捐資出力,共襄勝舉。

協會會務繁忙,先生講學範圍又極廣,除深入淺出講述儒、釋、道三家之學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中國企業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堪輿、卜易之學……前往聽講者極為踴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裝革履,風趣幽默,侃侃而談,聽眾每有所得,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大,三遷其址於台北信義路二段之復青大廈。其間,南先生不殫勞苦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四、五篇,皆為通宵達旦之作。雜誌一期期面世,其中連載的長文《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引起眾多讀者的熱列反響。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原理,參以中西醫學學術成果,對數千年來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經驗,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 先生對歷代禪門祖師公案予以新解的《禪話》相繼刊印了單行本,以解學人之渴。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

雖日見繁忙,然 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學生整理的 先生講學記錄。

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與袁煥仙老師合著之《維摩精舍叢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真是著作等身,蔚為奇觀。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貢獻給了社會大眾,如 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

 

發展壯大

1986 1 1 月 14 日,台北《中央日報》有一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一對男女青年,男的叫張建勝,女的叫陳淑子,他們以騎馬迎親,按古禮儀式舉行婚禮。當雙方互贈信物時,新郎以《論語別裁》贈予新娘,新娘則以《孟子旁通》回贈。兩書均為 南先生著述,先生於台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難怪台北一家刊物將 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萬字,系 先生以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儘管 先生自謙為「個人一得之見,不入學術預流」,然自《人文世界》雜誌和《青年戰士報》慈湖版連載及台北中央廣播電台連播後,引起極大轟動。1976 年 5 月,該書由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數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爭相翻印,「洛陽紙貴」,信不謬也。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間,受益者啟迪心智、增廣學識、修養身心、博大襟懷,從東到西又何止千萬?而那些追隨 南師左右,耳提面命,親聆教誨者,更是殊勝有加,何其幸運!

東西精華協會與十方叢林書院在 南懷瑾先生主持下,會員學員無分老幼尊卑,無分在家出家,皆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儼然一個和睦興隆的大家庭,而 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長。在眾多的學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總是身穿一襲青衫、腳踏一雙布鞋的 南老師,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飄逸、眉宇間隱現著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博大精深的學界泰斗,還是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永遠寧靜超脫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長者,但更是永遠微笑、呵護備至、較親生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嚴師慈母。

宅心仁厚的 南先生,素來輕財好義,慈悲為懷,每每捨己為人。協會會員的會費始終是新台幣 20 元,雖然會員們一再提議增加,但總被 先生否決。協會經費儘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資助清寒學子的獎學金、救濟金,鼎力贊助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有時還要供養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須經費便全靠 先生歷年在各大學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講學、著述的收入來維持。至於 先生以密宗上師身份為弟子們灌頂所收受的供養紅包,從不打開看,遇有來訪的小朋友,隨手打開抽屜便拿出來送人。先生之博愛襟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兒女為自己兒女,然對親生子女庭訓甚嚴,其子女可孟、聖茵、一鵬、國熙均天真活潑,聰慧過人,大學畢業後,即訓練他們自立。如今,他們在海外自我奮鬥,均已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讀世間書」的 南先生頗具古俠義之風,「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貨的夥計、來收賬的先生,南師也要讓他們吃完飯再走。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一小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而 南師每日的工作卻異常繁忙,講學、會客、教拳、禮佛、誦經、參禪、打坐、處理會務及往來信函,夜晚還要巡視全樓,待夜深人靜時,方能坐擁書城,閱讀寫作,常常是「未眠人在書齋裏,寂寞銀燈曉色臨」,匆匆中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之富、讀書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所藏之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經史子集、詩詞曲賦、佛道經典、名人傳記、世界經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藥、當代科技,甚至中外美術、音樂、武俠小說……堪稱收藏宏富的圖書館。先生讀書既多且快,一目十行,過目成誦,隨口引證,令人嘆為觀止,誠天縱之資,非常人所能及也。

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的 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滿天下,引起各國人士矚目。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一些名牌大學的專家、學者和男女學生,仰慕中國文化,崇敬 南師的人品學問,紛紛登門拜訪、學習。

南先生總是以誠、以禮相待,傾心傳授,不講求代價,更不要求回報,因而不少從南師學習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國文化薰陶,逐漸進入東方文化的人生境界,與 南師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國來的學生學成歸國時,更向 南師行中國的跪拜大禮辭行,起來時仍淚眼婆娑,依依不捨。

加拿大學子文顥儒從師 先生門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國人還中國化,他謙恭有禮,敬業樂群,好學不倦,文質彬彬,堪稱西方儒者,受中國孝道影響,求學期間他還設法將寡母接到台灣觀光。學成歸國後,文顥儒出任加國文化部專員,公餘之暇,將《論語別裁》譯為法文,以廣教化。

委內瑞拉學者達易理擅長禪意書畫,對易學興趣尤深,他專程來台從師研習易經,經 先生親炙及嚴格考試後,獲 先生親自簽署之適任海外易學教授證書一紙。達易理欣然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周易課程。

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禪宗巨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為尋禪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禪宗大德 南懷瑾教授。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悅誠服,受益良多,臨行緊緊擁抱南師,激動地一再說「我不能不再來」。

回國後,卡普勒極口稱讚 南師是一位現代難得的開悟者,一位了不起的當代禪宗大師,並常介紹他在歐美等地的禪門弟子,不斷到 南師處訪談求教。

以一部《中國科技文明史》而聞名於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對道家學術極為推崇,在寫這部巨著時,曾專程赴台訪求有關道家學術方面的學識和資料。陳立夫先生陪同他來 南懷瑾教授處訪談,相見之下,晤談甚歡,談了三個多小時仍興致盎然,慶幸自己如入寶山,迭獲寶藏,終不虛此萬里迢迢之行。

1985 年盛夏時節,南先生應邀乘上赴美班機,抵達華盛頓,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固有之學術凡三載。旅美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來訪,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華人、旅美僑胞……多數為學者、教授,也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鉅子,他們不但來請教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的知識,話題亦時常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係等等,來時虔誠、尊敬,走時喜悅、滿足,傾心於 先生的學識、修養和無窮的魅力。來看 南先生的還有一些小職員,小餐館的老闆、做臨時工的黑人等等,南師與他們歡坐一堂,妙語迭出,笑聲不斷,他們說:「聽老師講話真開心,我們在聽笑話中便懂得了許多道理。」春風化雨,百草沾恩,南師教化凡五十餘載,其著作惠及當世,亦將澤被後人,有幸銜法乳之惠者,又豈可以數量計?

 

風靡大陸

旅美三載,南先生未嘗一日不思念中華故土,歲在丙寅,中秋月圓,先生夜不能寐,口占一絕以慰思鄉之情;

「江山今古一輪渾,海外中秋月在門。百萬龍天齊問訊,何時回首照中原?」

其實又何止是旅美期間,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書劍飄零,不見慈顏」,常常是「幾回好夢到家鄉」,每逢生日從不言壽,而遵佛陀教誨,將生日稱為「母難日」,每屆此日,均有詩感懷,如「丁巳母難日並聞旱象」詩云:「思親飛夢到家山,手自焚香淚自潸。化作慈雲功德水,春雷普覆護重關。」思親戀鄉之情發於五內,感人肺腑。就先生而言,對父母的思念和對故土的依戀是統一和諧而不可離分的,久而彌深,老而彌篤。

在美期間,南先生在台門生絡繹於途,而留美的大陸學子亦紛紛拜於門下,先生關懷愛護青年,使其無不如沐春風。浙江溫州市領導人知悉先生在美情況,遂專程拜訪這位鄉賢前輩,並歡迎先生返鄉貢獻心力。先生對大陸近年來改革開放政策早有認同,對鄧小平先生重視農業之舉尤感欣慰,並認為改革開放須避免「向錢看」等弊病,而應實實在在投入資金,引進先進科技,確實達到淑世濟民之目的。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等來訪,亟盼 先生倡導、推動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萬百姓。金溫鐵路自 1915 年浙江省長公署向北洋政府提出建議起,到 1984 年浙江省向全國人大提案修建該路,並獲鄧小平先生批示,七十年間幾次「胎死腹中」,卻因山高水急,投資過巨而擱淺。先生以蒼生為念,為造福桑梓,振興中華,不避艱險,竟發大願心,慨然應允,挺身作了金溫鐵路的催生者,鏇與弟子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並撰《對金溫鐵路的淺見》一文交浙江省及溫州市負責人參閱。不久,經大陸多層機構審批,中外合資之金溫鐵道開發公司正式註冊登記,聯盈公司 1,286 萬美元亦分期提前注入。

19921218日,金溫鐵路舉行開工典禮,十萬民眾自動湧來參加,人人額手稱慶,大陸、港台傳媒亦紛紛報導。鐵路施工建設中,雖困難重重,然 先生矢志不移,迭獻良策,鼎力支撐。1997 年 月 日上午 時零 分,金溫鐵路全線鋪通,1,400 萬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一個世紀的夢想,終於成真。在萬民歡騰的喜慶中,國務院發來賀電以示熱烈祝賀。

此刻,無限欣喜的南先生立即決定功成身退,還路於民,將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轉讓給地方,並賦詩一首,詩曰:

「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

此刻,南先生想得更多的是北
宋大儒張橫渠先生所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要在物慾橫流、浮躁不安的現代工商社會重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為世道人心鋪設一條和諧有序、健康發展的坦途。

幾乎與催生金溫鐵路同時,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陸不脛而走,熱潮迭起。

繼北京團結出版社率先於 1989 年推出 南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之後,1990 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譽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 先生的三部權威著作《論語別裁》、《禪與道概論》《歷史的經驗》。

後者亦為 先生講演錄,該書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范《世要經》精華,參以歷史興亡成敗之實例,精闢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逐句串講,輔以一百五十則歷史故事,供讀者經史合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處世之真諦。此數部著作出版後,迅即引起轟動,幾經印刷,仍供不應求。

1991 年冬,上海佛學書局恢復伊始,便推出國內信眾早就向望的 南先生五部佛學專著《如何修證佛法》、《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的信念》、《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

書局負責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紹出版緣起時敬稱:「南教授對佛學書局素有好感,有深緣。聞悉今夏上海佛學書局恢復,生大歡喜心,即委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向上海佛學書局聯繫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養有緣,以示對書局的慶賀和支持。上海佛學書局為滿足廣大信眾的需求,為著弘揚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舉。正是因緣殊勝,功德圓滿,謹錄數言,聊以為序,共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證佛法》等重要的佛學著述在大陸印行後,深受僧俗大眾及佛學界人士歡迎,多次加印而仍難購求,往往一書在手尚未讀完,而親朋好友已有十數人等待於後。有鑒於此,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 1993 年再授權有影響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以簡體字印行《如何修證佛法》,出版後不到一年,又發行三萬餘冊。

《如何修證佛法》原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為避免與其他經論混淆,才改為現在較為淺顯的書名。本書系 南先生於 1978 年春在台北閉關靜修期間,抽暇為海內外弟子們所作的系列講座,共二十八講,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闢講解和具體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尤為難得的是,本書對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點破,並將楞嚴經所講五十種陰魔境界所蘊藏的修行解脫的大秘密和盤托出,對學佛者確是彌足珍貴。

該書於 1989 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餘版之多。1990 年,該書即引起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翻譯界有名的兩兄弟之一傑西·克里瑞立即著手將其譯成英文在美出版。傑西.克里瑞的弟弟湯瑪斯.克里瑞則翻譯了 南先生的《禪與道概論》,並已付梓。湯瑪斯在給 南師門生、《如何修證佛法》英譯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談及他們兄弟從1980年便開始閱讀 南懷瑾教授的著作,認為南氏學術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論,又有實證,為當代所罕見。

在大陸「南懷瑾熱」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則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老子他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將大陸「南懷瑾熱」推向了新的高潮……

 

傳播不倦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處頓成熱點,在台、美時的門生故舊往來如梭,大陸政商界重量級人物亦不時來訪,世界各地的參禪修道者更是函電交馳,時時請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辭辛勞,熱誠相待,有函必復,其情其景,甚為感人。雖然在台時,蔣經國先生曾向 先生有所請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馬紀壯、肖政之、崔之道、劉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於先生門下,然先生絕口不談政治,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已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身體力行,以利益天下眾生。

1993 農曆正月初三,廈門南普陀寺的節日氣氛比往常更濃烈,許多大陸人士從各地紛紛趕來,還有不少人士從美國、加拿大、法國、台灣和香港等地專程前往,參加這裏舉辦的一次別開生面的禪修實踐活動。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此次禪修活動的主持人 南懷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的再三邀請下,首次回到了闊別四十餘年的故土。

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之學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人體生命科學的內涵,如何使之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始終是中國文化事業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 南先生已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此次禪修活動,即是 南先生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古代佛教禪七形式所進行的一次修持實踐。對於此次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自致函祝賀,中共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此舉辦了大型歡迎宴會。與此同時,南先生將他關愛的目光投向了直接關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

2004 年 10 月中旬,清華大學在上海舉辦高層經理人研討會,特邀 南先生前往演講。一連四個小時,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語連珠,對中國當代社會走向及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見令全場與會嘉賓嘆為觀止。

2005 年 9 月 28 日,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2556 周年的紀念日,這天,南先生應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話題仍是中華傳統文化。演講中,先生口若懸河,詼諧幽默,既深入淺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闢地指出,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叫「事業」,其中,「事業」的定義在《易經系傳》裏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那就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他解釋說,「一個人一生裏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家,這個才叫事業。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因此他為萬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沒。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討飯的,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在座的工商界老闆生意做的很好,賺錢很多,要講事業那還差得很遠。」對 先生鞭辟入理的論述,與會工商巨子讚不絕口,都說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麼叫「事業」。一位全國工商聯的負責人感慨道:「我是負責光彩事業的,查過《辭海》,竟然找不到『事業』這個詞。今天聽 南先生講中國文化,才幡然大悟。」

2006 年 8 月 4 日,南先生為《文匯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電視台聯合主辦的講座又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主題演講,對當今新聞與出版業面臨的種種挑戰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一個人生目標,要為社會負起責任來,新聞出版不應稱為媒體,而應是文化先驅。他強調出版應有精品意識,「但得流傳不在多」,而教育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標也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講中,先生鼓勵現代人要讀歷史,要獨具慧眼,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要對社會多些善意的建議,他指出,惡意的批評很容易,善意的建議很難,可行的建議就更不容易。先生長達四個小時的講演,令與會二百餘位海峽兩岸新聞、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豁然開朗,人人皆感如飲醍醐。「在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裏,還有這樣一位眾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奉獻自己的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文佛以來的偉大教化,薪火相傳,永不止息……」

 

安詳晚年

南懷瑾先生近年長住江蘇省吳江市,並在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傳道。據了解,南先生月前因為感冒引發肺炎,住進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治療,但最近這幾天病情轉為沉重,傳出病危訊息。親近他的弟子透露,約兩周前,南懷瑾先生要弟子記錄自己的生平,「這動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為南老記錄,或寫傳記,都被拒絕」,「應該是 南老知道時間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記錄自己的故事」。著名國學大師、文化學者 南懷瑾先生於 2012 年 9 月 29 日下午 4 時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 95 歲。

 

南懷瑾先生自述篇章:

習武緣起

太極拳協會會長「立法委員」韓振聲先生,曾經以「太極拳與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就我個人年輕時學拳的經驗提出來與他切磋研究,我們一致以為學太極拳到最後階段,應該以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由於那次相談得很投契,後來又應他的邀請於「民國」五十五年 (一九六六) 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誤以我為國術家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國內的武術精神,與日俱衰,令人憂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之亟亟待興一樣,而返觀太極拳在歐美各國則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寄來的拳姿照片,卻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講演的機緣,貢獻個人一得之見,以就教高明,並以闡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一斑。

童年

我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俠小說,剛在十二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此前在六至十餘歲時期則因體弱多病而日與藥物為伍,且目患近視、常私自貪閱武俠小說而躲在樓上書房按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飛檐走壁,自亦練學跳梁倒掛,有一天,不慎從樑上跌落到地,聲震一室,家父聽到巨大聲響上樓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習武,當時他老人家並沒有對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家教我武藝,這時起我才正式開始習武。當時在家鄉浙江樂清一帶盛行所謂的「硬拳」,與今日一般練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從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訪師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長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為師。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的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八十餘人。所學範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習弄過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真可謂:「樣樣統摸,般般皆弄。」有一次,中央國術館張清江先生,於杭州國術舘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館,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一時。然我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窺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親近高明。

 

劍仙

當時聽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傳說系滿清王室公子出家者,這位老道鬚眉皓白,童顏鶴髮,神釆奕奕,據傳已成劍仙;得此訊息,心中萬分興奮,即行前往拜謁數次,都未得見面。(想起當時訪師求道之誠懇,見面即跪,而今日朋輩相訪,談玄說道等,甚或有人還以此過訪談道為對主人的—種施惠,算是看得起對方,今非昔比,想來頗多感慨)。聽說這位道長當時逢人來求皆推稱不會劍術,若欲習畫他則教人畫梅。幾番周折後,我終於見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懇求學劍,只學此項,不求其他。因為我意誠心堅,終於獲得進一步約談。

他見面一開頭就問:「曾習何劍?」我答:「學過青萍、奇門等等。」於是道長即命我當場試練所習。我練了一陣以後,他批評說:「這真的只是兒戲,不可再練,徒費光陰,還是以讀書為好」,又接著說:「你所聽說一些小說書上說的白光一道,口吐飛劍,這類的話,在世界上並無其事。劍仙雖有,但並非如同小說上所描述的那樣;今天你暫且試練一下,每天晚上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僅點香一枝,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等練到一劍迅下,香成兩半時,才進入第一階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擲向空中,用劍劈在空中成兩半,功夫能練到這裏,再來見我,再為你解說劍路。」

當時聽了以後,心想這實在太難了,雖然心知天下無難事,這樣練劍,也不是不可為,但因當時立志學文兼學武,俾能經世濟時,而諸事分心,惟恐心不專一則反而一事無成。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罷。放棄作劍仙,然而對於學拳仍舊勤勞,每日凌晨三時,必起床練拳,兩三小時後,再沐浴更衣。當年杭州西湖一帶,武師甚多,我亦朝夕浸潤其間,躍馬佩劍,臂縛鐵環,腿綁鐵磚,也相近於那時的「太保學生」了。一笑!以後訪遇僧道甚多,皆各有專長,然所說與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總之,我在那段學拳時期,練習武功,可以說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天。

 

入川

抗戰前二、三月,我即隻身入川,其後一些朋友也隨政府輾轉來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時都說,我有先見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學劍的心愿。記得那時一路訪道,到漢口時,曾遇到兩位異人,一道一俗,道者紅光滿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鐵彈,笑容靄然,我竟不覺尾隨其後,自黃鶴樓前繞到後山,他兩人一直走亦不稍回頭。翻山越嶺,直到下坡時,才回頭問我:「奇怪!年輕人你跟我們到這裏幹什麼?」我本想把訪師求道的心意告訴他,忽然感覺到天下騙子甚多,倘若在湖北隻身遇騙,那就麻煩了,於是說是遊山。他們又問我將往何處去,我說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細看了我一回,然後說:「好的!你應該入川,我們後會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們了。」他並留了以後見面的地址給我,就此分別。至今回憶起來,該二人神態舉止都很奇異,令人回味無窮。後入川,遍訪青城、峨嵋仙佛觀寺,一路亦未有些時中斷過。

四川名勝鵠鳴山,為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號王青風的道士,是四川境內傳說的劍仙,我曾經上山尋訪他,多次以後,終於見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異士。他說:並無飛劍這種事,但劍仙卻是有的。然而他的說法又與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說稍有不同。他說劍為一種「氣功」,所謂以神御氣,以氣御劍,百步之外可以禦敵。又說劍有五類,大別之為有形、無形。他知道我羨慕「金光一道」的劍術時,告訴我需鑄備一寸三分長金質小劍,再以道家方法習練。一如道家練丹之法,可將黃金煉化成液體,並可服飲,若中了毒,道家並有解此毒的藥。當時私自想到,現在到了科學昌明,槍炮及炸彈等威力無比的利器皆已發明了的時代,還去苦練這種劍術乾什麼?如果是為了強身,則個人已經知道的許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費時間在這方面。就因這樣想法,意志始終未能專精堅持而放棄了。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一次他站在山頭上,用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事,欲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位所遇到的異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就說在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家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如果隨他學習,只須三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欲授一浙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桿」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緣」。老人見我對於飛檐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後,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的一雙白底新靴,一趟回來後,鞋底一點也沒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拿架作勢,洒然來去自如。他又問欲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並稱說學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套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三,復因恐怕自己志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只得婉辭。後一路代覓可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武學禪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三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一個動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志學禪,在峨嵋閉關三年,一直與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家的雙邊以及楊家太極,都曾習練,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家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荒疎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家韓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好勇鬥狠,粗暴驍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也就漸漸地疏遠了。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闡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亂,以求「和平」。

 

文化貢獻

講學參禪設帳收徒

1949年,南懷瑾先生輾轉赴台,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古籍經典,同時擔任台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及文化大學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國民黨大老如何應欽、顧祝同、蔣鼎文、錢大均及楊管北等人都前來執經問道。

去台初期,南先生在台北設立「十方禪林台北道場」,成立「東西精華協會」,另在新竹縣設「十方禪林峨嵋道場」,教導眾生打禪。後來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舉行禪七法會,楊管北、周宣德、葉曼、張尚德等名流均曾參與,主要功課是禁語、打坐、參禪、行香。

 

倡導復興中華文化

1966 年,南懷瑾先生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後來,他又在台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

1985 年,南懷瑾先生離台赴美僑居,1988 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講學不輟,當地慕名而來求教的學生絡繹不絕。20 世紀 90 年代初,他投資 1.7 億美元在祖國大陸的家鄉興建金溫鐵路 (金華至溫州)。該工程 1992 年動工,1996 年 4 月完工。南懷瑾先生成了鐵路老闆,本可藉此賺錢發大財,可是卻一文也不要。他有時到上海小住,聞名前來問道者不斷,南所講內容主要是中華文化及人生哲理,聽道者各有所得,多滿意而歸。幾年前,「老古文化公司」總經理郭姮宴在 南懷瑾先生的指導下,在兩岸推廣兒童讀經活動,大量印發《唐詩》、《四書》、《五經》及《老子》等書,資助幼教事業,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為兩岸貢獻

飲水毋忘掘井人

近日,讀老友魏承思新著《兩岸密使 50 年》,感慨良多。自 1949 年台海兩岸分治以來,國共兩黨多次秘密接觸,鮮為人知的形形色色密使,甘冒風險,為兩岸溝通、和解和統一,穿梭往來,辛勞奔走。有蒙冤鐵窗的,有無功而返的,有痛失時機功敗垂成的,也有施欺騙伎倆終陷兩岸於劍拔弩張困境的。直至今年 3 月 29 日,江炳坤正式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北京,國共兩黨才得以公開握手。50 多年來,為改善兩岸關係默默奔走的密使們,是功不可沒、值得懷念的。

李登輝接過蔣經國權力後,沈誠被「高檢」以「涉嫌叛亂」罪名起訴,後雖被判無罪,卻從此失去兩岸傳話人的作用。這時,大陸選定蜚聲海峽兩岸的國學大師 南懷瑾先生為居中牽線人,在香港開闢新的兩岸秘密溝通管道。

然 80 年代中,台灣發生「十信案」,蔣經國藉機將一批黨政軍要人整的整,貶的貶,調的調,抓的抓,連 南懷瑾先生也被懷疑為「新政學系領袖」。1985 年 南先生不得已「避跡出鄉邦」,離開了生活 36 年的台灣,到美國華盛頓隱居 3 年,直至蔣經國逝世後,才途經日本返抵香港定居。

不想在香港剛住下第六天,南懷瑾先生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賈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又介紹中央對台工作有關負責人楊斯德與 南懷瑾先生接上關係。

南懷瑾先生這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隱士式人物,為什麼會被選中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呢?

  • 一是 南懷瑾先生與李登輝能夠說得上話;
  • 二是他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人脈關係,了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
  • 三是 南先生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威望。

應當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先生是唯一合適人選。為著民族統一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南先生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參與其中,不久即應李登輝的邀請啟程從香港重返台灣,與李當面商討對大陸政策。從 1990 年 12 月 31 日開始,終於促成兩岸密使在 南懷瑾先生的香港寓所重開國共兩黨會談。

第一次會談結束後,南懷瑾先生分別給兩岸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及時抽身、樂觀其成的心愿。

信中說:「我本腐儒,平生惟細觀歷史哲學,多增感嘆。綜觀八十年來家國,十萬里地河山,前四十年中,如陰符經言,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後四十年來,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及今時勢,吾輩均已老矣。對此劫運,應有總結經驗,瞻前顧後,作出一個嶄新好榜樣,為歷史劃一時代之特色,永垂法式,則為幸甚!但人智各有異同,見地各有長短,一言興邦,豈能望其必然,只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讀書樂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應物,活到現在,已算萬幸的多餘。只望國家安定,天下太平,就無遺憾了。目前你們已經接觸,希望能秉此好的開始,即有一好的終結。惟須鬆手放我一馬,不再事牽涉進去,或可留此餘年,多讀一些書,寫一些心得報告,留為將來做一點參考就好了。多蒙垂注關愛,寵賜暫領,容圖他日報謝。

兩岸領導人並未讓 南懷瑾先生如願。一年半後,即 1992 年 6 月 16 日的一次會談,南懷瑾先生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分,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

建議書內容如下:「有關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問題,適逢汪道涵先生、楊斯德先生、許鳴真先生等與蘇志誠先生等,先後在此相遇,廣泛暢談討論。鄙人所提基本原則三條認為:雙方即應迅速呈報最高領導批示認可,俾各委派代表詳商實施辦法。如蒙雙方最高領導採納,在近期內應請雙方指定相應專人商談,以期具體。如未蒙批示認可,此議作罷。

基本三原則三條:

  1. 和平共濟,祥化宿怨;
  2. 同心合作,發展經濟。
  3. 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

 

南懷瑾先生圓寂前後異象

各位大德有緣人,以下是我多方蒐集的有關 南師辭世經過和南師荼毗後舍利子等的若干情況,如今公布出來是為了讓大家免於苦悶,增強信心,因為南師說過:道是天下人的公道。而 南師也是大家的 南師 。

南師辭世前的一些事

  • 2012 年初的時候,南老師就請人建造水晶舍利塔 200 尊!並在不久後建造完成,此事件讓一些道友微微感覺有些不妙。
  • 2012 年 5 月 12 日,張公尚德老師達摩書院網站,公布一則訊息:「南懷瑾先生學術成就」研討會,時間正定在南老師逝世的那一天:9 月 29 日。此事件很有些奇特,因為一般情況下,總結一個人的成就,都是在這個人已經……才開始總結的。當時包括我在內的一些道友雖也微微感覺不妙!但也沒敢往深處想。
  • 2012 年 5 月 29 日,南老師在一次談話中,提到自己龍年有劫,但誰也沒有料到會這么嚴重。
  • 2012 年 8 月左右!古國治老師告訴一些道友說,今年的「親子教育課」和「自我認知課」將會是最後的課程,明年將不再舉辦課程,有道友問為什麼,古老師答:南老師讓他明年住大學堂,現在看來,其實這應該是南老師在作安排太湖大學堂以後的主持者。
  • 2012 年 9 月初左右,南老師示疾並住院,並在這個時期,南老師開始要弟子記錄自己的生平。「這動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為南老記錄,或寫傳記,都被拒絕。」

南師辭世的經過

2012 年 月 19 日早晨,南師在與兒子南國熙講完話後,說「我累了,要休息了」,隨後入定坐化,此時南師氣住脈停,體軟身熱。弟子們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觸碰 南師,全力護持,為 南師祈福誦經。至 月 25 日七日內,南師體溫和頭部溫度都未大變,身體柔軟,體出檀香。

月 26 日發覺 南師體溫明顯下降,遂宣布成立護持工作小組,並開始準備後事,進行修建荼毗爐等事宜。至 29 日南師狀況再無逆轉。

月 29 日下午,上海中山醫院的醫生到太湖大學堂審視並確認 南師已無生命跡象,開具死亡證明書,認定 南師辭世時間為2012929日下午 16 時 26 分。之後為 南師換衣時,南師身體柔軟。

2012 年 月 30 日晚,在 南師親手創辦的太湖大學堂,親友學生們,為 南師舉行荼毗儀式。

月朗風清,睛空無雲,群星皆隱。一百餘名老學生,無不淚眼相對,莊重而深情地來送別最親切,最敬愛的老師。當 南師的靈柩在一聲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誦念陪伴下,由親人護送出來時,所有的人無不淚奔如流,悲抑不已。特別是播音器中傳來了南師原聲唱的佛號時,音容笑貌,直逼眼前,更是令所有的人涕淚悲泣。在場的每個人都受南師無私大恩,而 南師從來沒求學生們做什麼,除了要學生們更好地成長,更好地證道,更好地利生。

溫總理的唁電,數語片言,卻是極為崇敬,對 南師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居功甚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周瑞金老學長一開口:「我們最敬愛最親切的南老師。」卻引來了四周泣聲一片。南一鵬學長的致謝,更令人感動:「父親以天下人為子女,以子女為天下人。」 南師的親人,平時極少有機會見到老師,而老師卻把所有的人當成自己的孩子,親切而慈悲,「夫子,溫、良、恭、儉、讓。」是也。

舉火儀式由成都文殊院的宗性大和尚主持。眾人頌七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後,按佛教儀軌,進行荼毗。眾人紛紛跪拜,口頌佛號,向火中的南師遺體行禮。

此時,天空如洗,明月朗朗,一切圓滿如願。主持人:「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圓滿! 南老的願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圓滿。」又感動了所有的人 。

主持人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教務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作《與 南師友朋共勉歌》,並親自吟唱,令在場無數弟子淚流:

勿成迷,勿著相,來來去去了舊賬,秋風拂面太湖水,碧波後浪涌前浪。

何用悲,何來傷,南師自己有主張,辛勤耕耘春復秋,無生滅處是故鄉。

莫私語,莫喧鬧,心燈相續最重要,金粟軒裏青青秀,同願同行菩薩道。

不可言,不思議,月圓天心在秋季。今朝撒下菩提種,他日龍華共相遇。

宗性 拙

壬辰中秋日

 

南師荼毗後舍利子的情況

南師荼毗儀式結束後,弟子們經過討論商議,在否決了就地不開爐建塔的方案後,於 2012 年 1月 5 日早晨四點打開荼毗爐,看到經過荼毗後,南師的頭骨完整,上面綴滿各色舍利子;頭骨一半呈現黃色,一半呈現藍色;其餘身體化成舍利子無數。尤其舌根呈蓮花狀,舌頭為半透明粉紅色,過去曾有此異象的據說只有鳩摩羅什法師。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 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虛言。

據記載,鳩摩羅什法師心知世壽已盡,但還希望繼續譯經弘法,當他稍覺身體四大不調,便為自己持咒加持,又請弟子共同誦念,然而回天乏術。圓寂之前,鳩摩羅什向僧眾告別說:「我在大眾面前,發誠實誓願——如果我所傳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的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當他示寂以後,弟子們依佛禮予以荼毗,整個肉身盡化,唯有舌頭不爛,完好無損,可見他譯出的佛典與佛義是完全相合的。

老師的舍利子共裝了七罐,有淡綠色,藍色,透明如水晶狀的,非常非常多,非常漂亮。這是老師真修實證的實實在在的證明。據聞老師最後在醫院身體非常不適時,仍每日做工夫,實地證明了他自己常說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用功」,念念在定慧中

他最後反覆強調生命的意義不在肉體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四大牽著走,不要玩弄四大,他又反覆強調「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的道理。

他希望弟子們整合歷史,四書五經,及佛法,要弟子們不斷反省自己,謙虛,用功。老師常說人要平凡,他也選擇了一個平凡的方式走了。

根據安排,懷師的舍利子不日將運往四川成都文殊院,在那裏將舉行法會以示紀念。南師舍利子的照片也應會在近期公布。

 

附錄:舍利子

附錄:舍利子

舍利梵語音譯為「設利羅」,譯成中文為靈骨、身骨,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往生者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而且,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本煥長老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古書中記述其他荼毗(即火葬)高僧而獲舍利者亦為數不少。《宋高僧傳》卷七《希圓傳》載,希圓圓寂後,荼毗其遺體,得舍利七百餘粒;同書卷七《玄約傳》述及收得玄約之舍利數百粒。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涅槃,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槃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

釋迦牟尼佛金色血舍利據有關佛教文獻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槃火化後,弟子們在他的骨灰中發現了許許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堅硬如鋼的圓形硬物,這就是舍利,俗稱舍利子,歷來被視為佛門珍寶。目前台灣等地的舍利子《磷酸鹽珠狀骨灰》人工製作已經有多種專利國際著名佛教公益組織君友會典藏描述:舍利子,為諸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後火化,凝結晶瑩如珠、如花之物,稱舍利子。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亦有雜色者,則系綜合所成。舍利不僅是物質,更是一種超物質,若是佛舍利,其質堅利,本來具足,高溫不能熔,高壓不能損,且增減自如,誠不可思議。此是佛教修道者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慈悲喜舍無量功德所成。金光明經捨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密功德所得所重。」「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般若經亦曰:「佛身及設利羅(即舍利)皆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功德所熏修故,乃為一切世間天人,供養恭敬,尊重讚嘆。」佛教信眾鹹認為發心供養佛菩薩舍利,所獲種種福報,不可思量。

舍利之分類:

  • 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
  • 生身舍利與法身舍利。

前者見立應音義:「舍利…譯雲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

  1.   全身舍利:如多寶如來、迦葉尊者、地藏菩薩、慧能大師、慈航法師等諸佛菩薩,曾現金剛不壞之全身舍利
  2.   碎身舍利:如釋迦如來、阿難尊者、太虛、印光、章嘉、東祁大師等高僧大德,圓寂後火化,得碎身舍利多達百千之數。

後者稱:

  1.   生身舍利:為上述佛滅後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獲供養之福德者;
  2.   法身舍利:指一切大小乘之經卷是也,如智度論曰:「經卷是法身舍利。」

又從舍利之多寡,可衡量修持程度之深淺。按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臨涅盤時,是爾時金棺從座而起,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光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子八斛四斗,為五色珠,光瑩堅固。當時八大國王及佛弟子,共分舍利,建塔供養。——《君友會佛典精粹》

 

南師圓寂的緣起

有關南師圓寂的緣起,據說有三:

  • 其一,南師身心疲憊,世緣已盡。
  • 其二,在道法上,覺得大家未能遵循他的教導,走平實的入世修正心行之道,反而視他為仙佛之流高推聖境。
  • 其三,南師的接班人據說已經等到並接過棒子,南師覺得後繼有人、再無掛礙。

以上是我了解的些許情況。南師心思非一般人所能揣度,抑或 南師喜歡這種不知所終的結果吧……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世時影響造福數以十億計的人們,往生時牽動感動數十億的人們。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無官無職,無權無勢,甚至沒有象樣的文憑,只有一個親切的稱呼:「南老師。」卻讓天下人都無比景仰的,無比敬重的,無比感恩的 (左圖所示:溫總理發來的電唁)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發願「把天下人當子女,把子女當天下人的」, 「兩腳踏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為了至高無上的道德教化,捨棄一切,而光照千秋的。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人生如此精彩紛程,智慧通達無比,人情練達,慈悲可愛,幽默風趣,讓不同的國籍,種族,黨派,年齡,性別等等各種各樣的人們,都喜歡和他親近的。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他的色身將要離開塵世時,不需要封號,也不需要做作,更不需要宣講,而讓所有有緣的人,都會發自內心,最真誠地痛惜,痛心,痛哭,痛悔,痛別的。

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經史子集,現代文明,實修實證,教化一生的。

這就是我們的 南老師,南公懷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