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月孤懸 • 光吞萬象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但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訶。 唵 部林。
準提法是一門古法、亙古相傳,一切佛菩薩都修過此種法門。準提法是密宗裡的大秘密,所以在東密和藏密裡還找不到,祂是屬於密法裡的「別部」(別傳)。
我們看準提佛母畫像上所寫的「七俱胝」,所謂「俱胝」,是印度當年數字的名稱,代表無量、無數、無邊,所以我們可以說「無量、無數、無邊的佛的母法,叫做準提法」。
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中的精華 — 胡松年撰文
上師「準提法」開示中的精華
佛法的修證方法,可分顯、密兩大類,殊途同歸,其最終的目標是同一個,但走的路子卻迥然不同。尤其密法的修持,首重師承,就以密法的皈依來看,是四皈依,即金剛上師、佛、法、僧四者,而金剛上師還列在首位,甚至在佛、法、僧三寶之前,蓋因為佛、法、僧三寶,還須經由金剛上師才能透徹。換句話說,金剛上師應被本門視為現代佛,是佛、法、僧的代表。因此,密教之金剛始祖的傳法開示,對該密法來說,當然就是無上經典,行者是要絕對的依從,否則,若對金剛始祖的開示一無所知,或輕忽待之,就不必來修此法,即使修,也是難以在本法上有所相應而修有大成就的,這是修密必須要「一脈相傳」的一貫要訣。
「準提法」雖是古法,亙古延傳至今,但 南公懷瑾上師一脈,傳承特殊(下文還會詳細說明),其法脈直接來自文殊師利菩薩, 南公上師再根據其親自的現證與所集,劃時代地開創了具有生、圓二次的圓滿修持儀軌,補足了古法之不足。故以此世間的角度來看,本傳承「準提法」在世間的始祖,就是 南公上師,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本法傳承之祖師,所開示的修法要義,對本法行者而言,就是經典,就是修持本法的無上依據。就如同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諸多密法,蓮花生大士當時的開示,就成了公認的各個密法的經典,不論該法傳了多少代,往後的任何傳法者,都還必須以蓮花生大士的經典為傳法基礎,完全尊崇。師承在密法之修證上就是如此的重要!
因此,修持本傳承的「準提法」行者,若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 南公祖師有若經典的諸多開示,甚或避而不看,供之高閣,是否有捨本逐末之嫌?有智慧的行者,不妨仔細慎思一下!
南公上師對本法的開示記錄,至今流傳出來的,在數量上已頗有了一些。由於當時的時、地與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有時較多,有時較少,有時重複,若僅就各個單一的開示而論,並不絕對的完整周詳,因此,諸多散亂的珍貴上師開示,需要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個精華的彙編,方能容易窺其全貌,亦可方便於往後之修持行者。遺憾的是, 南公仙去已兩年了,到目前為止,尚未見任何本法的前輩與大德們,在這個議題上,有所動靜。 南公始創之法,往後傳法者,若均不以金剛祖師有若經典之開示為依據,或將其視為次等的參考資料,甚或避而不談,就不是「一脈相傳」了,亦違背了修密的無上原則,長此以往,該傳承之正傳,遲早將被埋沒。
末學不才,卻深慮在心,為了維護 南公的傳承,只好以自己淺薄之力,根據一己修持上的經驗與認知,有如臨淵履薄,嘗試對 南公「準提法」的開示作一初步整理工作。除了他老人家的開示及其核定流通之文章外,並將部份 南公親自口授而未外傳的一些資料,也一併納入,以期對本法同修們,有一個較有系統的參考,若能有助於同修們與往後行者的修持,則余之所願也。
這只是一篇概論性的文字,提供行者一個方便與參考而已。至於 南公之原始開示,必須還要抽暇仔細研讀。本文中,凡引用 南公開示或其核定流通文章之處,都註明了其原始出處,以便行者查閱印證,若該文亦收集在我們新印「準提法本」之內,也一併註明其頁數。至於其他來自於 南公親傳但未發表的開示,亦會加以說明。特此敬告諸位行者。
實際上, 南公透露的修法玄機,已經很多了,相信行者若能將 南公的開示慎讀而深思之,必然能夠在見地上建立正確的基礎,在修持上亦不會徬徨無依而無所適從的了。
雖自古法來,傳承卻獨特
「準提法」是一門古法,遠遠在釋迦牟尼佛還未成佛前,就早已存在世間的了,無始劫來,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們,都是修持了此法而有所成就的。也可以說,「準提法」是無量、無邊、無數諸佛之母法,母法就是基本法。它屬於密部的別傳,一個特別的法脈,是密中之密,殊勝無比。
南公曾開示:『準提法是一門古法、亙古相傳,一切佛菩薩都修過此種法門。準提法是密宗裡的大秘密,所以在東密和藏密裡還找不到,他是屬於密法裡的「別部」(別傳)。我們看準提佛母畫像上所寫的『七俱胝』,所謂「俱胝」,是印度當年數字的名稱,代表無量、無數、無邊,所以我們可以說『無量、無數、無邊的佛的母法,叫做準提法。』(《殊勝的準提佛母修法》)(法本第68 頁)
「準提法」雖是古法,然 南公上師的本法傳承,自其傳法多年以來,從來沒有透露過,一直到2007 年9 月間,由末學帶領北美地區「準提法」共修學員,赴廟港太湖大學堂,拜師受法時,他老人家慈悲,給大家傳法並灌頂,當時在開示時,才首次透露其正式傳承的因緣。
即當年自峨嵋山閉關下山後,又掩室於四川樂山五通橋之多寶如來寺,一日禮佛之時,特受文殊師利菩薩之感應,得其親授本法,而現下之修法儀軌,也就是當時 南公擬寫下來的,同時也種下了往後傳授本法之因緣。
2008 年11 月23 日,於 南公上師正式對內簽發的宣示中,亦正式敘述了這段傳承的緣起,其曰:「南師懷瑾所傳之準提法儀軌,乃師昔年於四川峨眉山閉關下山後,再掩室於嘉定(樂山)五通橋多寶如來寺期中,蒙文殊師利菩薩顯現親授。」
為什麼 南公上師於本法傳法二十多年後,方始告之其真正的正式傳承?依末學愚見,他老人家亦有不願及早透露的苦衷,因為此等特殊的傳承因緣,有如神話一般,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若講出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信者將奉之若神,而不信者則將斥之為魔,這兩種狀況,均非 南公之所願見, 南公一向以「平凡」示現,他的偉大即在平凡中。故這段公案,一直到2007 年9 月,因緣成熟時,方始宣示出來,可見其用心之良苦啊!
此傳承「準提法」之殊特,在其修法儀軌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此特別傳承儀軌,依諸佛心要及佛說準提經等融于現證所集,非通行各種儀軌可比。」非常明顯的,此乃是 南公的「現證」,也是他之「所集」,此儀軌與一般以古法為本所通行的儀軌,是不一樣的,故不宜相互混修,這一點不可輕忽。
密法無秘,信唯能入
南公上師在其儀軌中,即曰:「而準提佛母之修法,則為秘中之秘,簡中之簡,十地菩薩猶未能盡知之,何況餘者。」
在其開示中,亦說道:『…而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準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裏頭的密法,密宗裏頭的密宗。密宗裏頭的其他許多修法都非常麻煩,只有準提法是簡中之簡,越簡越密,所以到十地菩薩的境界,還沒有完全瞭解其中的奧秘,何況八地、五地、初地,乃至凡夫,更無法瞭解了。』(《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0 頁)
師傳「準提法」之儀軌看來很簡單,但卻是如其所說,愈簡愈密,連十地菩薩都還未能盡知其中奧秘,更何況一般凡夫俗子呢!既然其理之奧秘,我們無法完全了知,那我們應如何來修呢?儀軌指出來很重要的一點:「妙覺果海,信為能入」,修習本法,唯有毫不懷疑的「信入」,才能有所成就。
應該如何的「信入」?南公又云:『學密法同其他法門不同,要以全心全意的心情去修,沒有一點懷疑,信佛、信佛法、信上師、信自己。』(《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0 頁)
禪宗的老師若標榜「非空非有」,而弟子宏法用「即空即有」,兩者並不抵觸,可以各說各話,弟子可以講他自己的那一套。但密法的修持,比禪宗更重師承,在法上,是沒有出入的餘地,原始金剛上師的開示就是絕對的,就是經典,而且要百分之百的遵從,如果他說你修得不對,你就一定不對,沒有辯駁的餘地,世世代代的傳法,只有一個說法,沒有二說之餘地。
修持的心態,就要像密勒日巴大師對其師父的那般尊敬,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愚忠愚孝的表現,殊不知,修密就是要如此才行,這也是絕對「信入」的表現,若對金剛上師有一絲存疑,而自以為是,凡有違背了師訓,就不是「依教奉行」,也不是「一脈相傳」,這個密法就難以修有成就的了,此乃修密不變的道理,也是絕對的因果關係。修密之秘,就在這種地方。
百無禁忌,人可修之大多密法的修持,都有些設限的前提,有的非出家不能修,有的須在家才能修,有的須吃素,有的須淨身,多數的咒子,吃了大蒜或身體不淨,就不靈了,唯有「準提法」,不拘在家出家、男女飲食、或淨或垢等等,皆可修之。這就是「準提法」另一個殊勝之處。以下 南公的兩段開示,即已明示。
『準提法究竟有什麼好呢?不論在家、出家一樣的有效果,不管何時何地是淨是垢,最髒之時、地也都可以修。密宗其他咒子,其他法門就不一定行,有些咒子,如吃了一口大蒜、犯了什麼忌諱,這些咒子就不靈了。只有準提法,一切不避諱。』(《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1 頁)
『所謂密法別部的密法,特別又特別。準提佛母的修法,不問在家、出家、淨垢,譬如別部的修法、一般密咒的修法,絕對要淨素;甚至說吃了葷、吃了五葷,所謂葷,大蒜、蔥等等,有臭氣味的蔬菜,這個是葷的。同時也不要殺生,也不吃雞鴨魚肉,不然吃了咒語就不靈了,修不好了,永遠修不好的。只有密咒,只有準提法的咒語不問這些,乃至女性不問妳身體乾淨不乾淨的。甚至上至天堂、下至地獄,乃至在廁所不淨的地方,照修不誤。此所謂準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裡頭別部,特別的修法。』(《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法本第108 頁)
顯密修持有別,卻是殊途同歸
簡單而言,一般顯教修持的理論,都是先要去惡向善,令貪、嗔、癡、慢、疑逐漸淡化,
更進一步完全捨去,若眾生執有,它就施以「捨有取空」,如《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若眾生執空,它就施以「捨空取有」,如《心經》所謂的「空不異色」。這些方法都是方便,還非究竟。然以密教來說,其最高的理論,如同華嚴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來無分,亦不可分,無須取捨,不增不減,本自圓成,就如心經再進一步地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究竟道理,能夠徹底證悟到這一層次,當下直悟了當,直接走上妙有真空的路子,去惡向善的這一步,似乎都會顯得多餘了。請看 南公的解說:
『簡單扼要地說,顯教法修般若,放掉一切有、放下一切有,求一切性空。悟到了、證到了空,起妙有作用,菩薩境界、佛境界。密法的修持,不管凡夫、聖人,不管凡夫與菩薩,直接由阿賴耶識起修妙有,即空即有,快速地成就,轉識成智。密法修法是有法可修,不像顯教、禪,「無門為法門」,無法可修。所以密法修法有程序、有效果,要身、口、意三業,身,身體,身體譬如跏趺坐、結手印,這個身根不動,沒有去造一切惡業;口業,持諸佛菩薩經咒,不造四業了、不造惡業的口業了;意業修觀想,不起心動念造惡業了。所以身口意三業一起轉把它轉過來了。修行就是為了轉身、口、意三業而成佛道。那麼密法是轉身口意三業,即身成就。』(《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法本第108 頁)
南公又說:『顯教某些法門是抓住一面,捨惡而取善,捨有而取空,或捨空而取有,都是救偏。密法同華嚴宗一樣,是合一的,圓滿的,不取不捨,不增不減,眾生本來是佛,要你自己信得過。顯教之理去貪嗔痴慢疑,密教之理,非增非捨,自他不二,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轉都不要轉。轉識成智,是由凡夫轉成聖人。密宗轉都不要轉。凡夫即是聖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所以嗔心立刻成就,為東方不動如來,知道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變成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如來﹔疑(妒)心轉成北方不空如來﹔南方寶生如來是慢心轉成﹔痴心本身就是佛性,可轉成中央毗盧遮那佛。』(《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36 頁)
密教的理論的確高超,但若空談理論,沒有修到、證到,而以少為足,近乎空談,就有相當的流弊,修密者若不能有正確的見地,此時就易入魔了,弄不好還會墮落而下地獄,其後果不堪設想。故 南公又警告大家說:『所以佛法中有這門密宗,密就在這種地方,轉不過來,理證不到,修持不到,信不過,那就很糟糕。懂了一點密法,這些空洞理論,沒有去修證到,以為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亂用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獄不能自救了,很嚴重。』(《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36 頁)
「禪宗」最高的禪法,也如同這個修密的理論,有人云:「禪宗是大密宗」,其意即此。
故 南公又說:『因此密法真的說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切凡夫人心的根本就是佛性,證得到、見得透、信得切,當下就轉。所以密宗人說禪宗是大密宗,其理由在此。這個法門秘密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方法上有秘密,方法上有秘密,那是花樣,只能算是方便而已。』(《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36 頁)
而本傳承的「準提法」,本身就具足了顯密的精要,是般若、華嚴與唯識的融合,方法上亦涵育了大、小乘的「止觀」的精神,凡夫到成佛,均能修之,三根普被。 南公下面的一段話,即可佐證。
『這本法本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包括了禪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淨土境界與極樂淨土相同的諸佛淨土的境界,融會了顯教與密教的各種修法。換句話,這個法門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後起修,轉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有了,要仔細去參詳體會,不是簡單的。』(《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50頁)
生圓二次,真空妙有
南公上師有鑑於「準提法」古法儀軌,缺乏「圓滿次第」之部份,所以不夠完美,經過其精心的實證與研究後,他認為藏密的修持方法,有「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真空、妙有都兼修了,比較圓滿,因此,在其現行傳承的儀軌中,正式編入了生、圓二次。「生起次第」,真空生起妙有,有如平地起高樓,生起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而「圓滿次第」再由妙有返歸真空,修真空,也修妙有,即空即有。這是劃時代的一大創舉,沒有相當證量的上師,是沒資格來如此做的。以下二段開示,正說明了此點。
『我給你們的準提法本是經過我獨家整理,只此一家而已,其中摻合攏來了藏密和東密的修法。東密的修法,以藏密的立場看,只修生起次第,沒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圓滿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過去東密的準提修法沒有這個,現在我把它加上了,所以生起、圓滿二次第都俱足。』(《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2 頁)
『寫出這法本是劃時代事,誰都不敢做。當年我在西藏跟活佛們談過,將來時代不同了,我要把密法統統公開。他們說:「你是可以的,不過要得本尊現身答應才可以。」我說:「本尊早答應過了,到我要公開時就可以。」活佛言:「有人預言過,以前有東密、有藏密,將來會出個中密。」「我來造!」雖然是說笑,但也是真的。這個傳承融會了這些東密、藏密兩方面,是這樣開始的。』(《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3 頁)
以整個修行的次第過程來看,原則上,「生起次第」屬於資糧位、加行位;而見道位及其之後,乃至修道位、證道位與究竟位,則屬「圓滿次第」。 南公說過:『我不是跟你們講過,學佛五個程序嗎!第一位、資糧位,第二位、加行位,「生起次第」修的是資糧位,也進入了加行位,這樣理解了嗎?準提法到了「圓滿次第」,就進到了第三位,見道位,見道以後,再修道,到究竟位,再成佛。就是這五個程序。』(《南公上師1997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57 頁)
南公2008 年11 月23 日正式宣佈訊息之意涵
南公上師於2008 年11 月23 日,正式對所及的學生們發了一則重要訊息,其原文如下:(法本第32 頁)
這份通告,頭幾句話正式說明了其傳承之因緣,即:『南師懷瑾所傳之準提法儀軌,乃師昔年於四川峨眉山閉關下山後,再掩室於嘉定(樂山)五通橋多寶如來寺期中,蒙文殊師利菩薩顯現親授。』當時 南公就寫下了現行的傳法法本,並種下了往後傳授此法之因緣。這一部份之訊息,已非首次透露了,實於2007 年9 月期間,北美地區學員赴太湖大學堂受法灌頂時, 南公曾當眾首次正式宣佈過,已非新聞。只是於此宣示文件中,再次正式確證此一大事。故本宣示之重點應不完全於此。
該宣示中下面的幾句話,以前從未曾透露過,應視為此訊息的主要重點,即「師誓願如世緣過百齡,得機而宣說其中全部內密,再正式傳授傳法上師之正式灌頂。不然,沒身而已。平常不易輕傳儀軌灌頂,只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之故。」這裡清楚地表明列出了往後的兩個可能,一是 南公世緣能過百歲,他將會把準提法的全部內密,得機宣說出來,然後再正式傳授傳法上師之正式灌頂(接棒金剛上師之灌頂);另一可能,就是 南公今生世緣不足,過不了百歲,結果就僅僅沒身而已,就這麼走了,而過百齡的種種預期的可能,亦隨之幻滅,就不會發生了。
如今佛法雖無邊,眾生之業力亦無邊, 南公世齡未能如願過百,故原先預期的事項,將無以實現,即準提法之全部奧秘無以宣示,同時,本法傳承也就沒有接棒的金剛上師了,「再正式傳授傳法上師之正式灌頂。」這短短的一句話,就先後用了兩次「正式」這個字眼,可見這是他所要特別強調的,為什麼 南公在此時要如此慎重地以白紙黑字並親筆簽名的方式,作一正式的對內部學子的宣佈?其用意何在?有何針對性?他老人家遠見到了什麼?他之所以提前涅槃,是否與此有關?這一大堆問號,就足以讓我們每一個學子去深切反思的了。
這篇宣示,在 南公於95 之齡涅槃後,亦可視為對其「準提法」傳承的一篇神聖的遺囑。這是本門學子都應了知的。
沒有接棒的金剛上師,傳承仍然會延續下去雖然 南公上師未能將其金剛上師的的棒子傳下來,但他老人家早已為我們立下了方便。
我們在2007 年9 月拜師時,亦曾就傳法之問題,請教過 南公,他老人家當眾答覆,即在我們修持略有心得時,只要在佛前虔誠地頂禮,祈求佛光加被後,亦可將此法授予其他真誠的求法者。
因此,本法之傳承會繼續延續下去,只是我們都不是金剛上師而已。如此看來,其實,他老人家對其傳承的未來,早已見其弊端而有了規劃。
修密一絕,須善用識
南公上師一再強調,修密若不懂「唯識」,就失去其主要的理論基礎,可見「唯識」對密法修持的重要性,這也是 南公諸多開示中,談及許多「唯識」之原因。「唯識」的理論,非常深奧,但其最基礎的原理,我們還是要懂,才不至於在往後的修持中,被境界所騙,進而入了魔。
南公說:『學密宗不通唯識不能學的。說它是獨影,它又是明了意識,說它是明了意識,它又在一面說話、行事,與獨影差不多現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非量就是神經病。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為由我作主觀想起來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1 頁)
開始修持時,不論修的是任何法門,非得從「作意」開始,「作意」就是第六意識之運用,當然也是妄想,思維意識並不一定是礙道的,這要看你怎麼去運用它了,要知道,我們修行本來就是「以妄治妄,以幻修幻」,妄想不一定都是壞的,妄想用對了,善用意識,就能成就。下面是 南公的話:
『大家平常打坐不容易空,是因為不用正思惟,可以用思想練習把自己的身丟掉。這個思想是意識的,但是整個宇宙也就是意識妄想所形成,所以善於用意識的人就成就了— 妙有的成就。妙有一成就,要轉空也很容易,而真空達成了,起妙有也很容易,但是凡夫眾生沒有證道、悟道以前,真空也不同,妙有也不同。沒有現量境界則是妄想,但凡夫先練習妄想也可以。』(《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4 頁)
密法的修持,講求的身、口、意三業的專一修持,也即是用方法將身、口、意三業串綁在一起,以妄止妄,由第八識帶動前七識,一起淨化,故會成就得快,是有其道理的。 南公曾言:『所以我們修密法,以整個的八個識一起來,身口意三業,意業在觀想,帶到九十八結使沒有時間給它動了,就給它絞起來、一起把它淨化起來。』(《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法本第171 頁)
身口意三業,都是阿賴耶識(第八識)的變現,三業專一後,阿賴耶識的種子,無論善惡,都隨之一起淨化。而三業之中,又以意業為重,意業的觀想,也是以幻止幻,以幻修幻,亦幻亦真,本來如此,了悟到了,真幻無住,幻魔無妨,即幻即真。這也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的道理。顯教多走「空」法,而密教則走「有」法,路子截然不同,但終點卻完全一致,下面的一段話,是 南公的現證,否則是講不出來這樣的理論。
『心念,阿賴耶識又念、又觀想,意念觀想;又在唸誦,連帶阿賴耶識所有的種子、善惡種子一起淨化。識,在觀想中。觀想有時候所見的境界都是幻的,幻也即是真的啊! 《圓覺經》上說「離幻即真」,那還是不究竟的話,要究竟一句怎麼樣說呢?
「即幻即真」,即真也即幻。只是不著而已。不著,幻也沒有錯啊!魔境也沒有錯啊!
不著也不成其為魔了。不著就是佛了,不住就是佛了。』(《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法本第172 頁)
專一修持 49 天,必有感應與成就
南公一再要求大家仔細參研《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他曾指出:『《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告訴了你:專心修四十九天,你就有感應。那你說你也修過四十九天,哎呀!你哪有專心過?專心,晝夜都在這個境界裡,那當然有所成就了,否則,佛說的法就是騙人的了,佛不妄語、不騙你,專心修準提法四十九天,必有成就,要求開悟就開悟啊!求菩提就得菩提!《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你去看吧,要好好研究,求什麼就得什麼。』(《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準提法」只要專心修持四十九天,必有所成與感應。聽起來,專一修上四十九天法,好像不難,但難就是難在「專一」二字,這裡的「專一」,要求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這個境界裡,念念都在咒語上,沒有妄念、雜念,忘去自我,行、住、坐、臥都不例外,二六時中,都在綿密不斷地修持中。這樣修持四十九天,必有成就,要開悟就得開悟,要求證菩提,亦能遂其所願,功效成果就有這麼大,絕非妄語。然我們一般凡夫,既信不過,更做不到,往往自欺一番,故永遠無法成就。
真能如上所說的「專一」了,修持必然會更上一層樓的。大家都要信得過,更要確切地實踐它。
準提法為基礎,可接任何顯密修法
南公開示說:『這個法修完了,你要再唸「大悲咒」或者其他,都可以加上去,你儘管加上去,一路由準提佛母帶領。就是說,先修準提法作為基礎,再修什麼法就成就什麼法,一路任何法都可加上去,注意哦!它是七俱胝一切佛的母法,所以叫七俱胝佛母。我現在告訴諸位,我之所以學佛,還有一點心得成就,是準提佛法來的,一修準提佛法,馬上就懂了,道理就打開了。』(《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準提法」是七俱胝一切佛的母法,母法也可說是基本法。有人修禪宗法門或淨土法門,或認為就不宜修持準提法,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準提法」與這些法門,並不相悖。當年南公修準提法有了心得後,禪宗的心要則一觸即通,同時也獲得了袁太老師的肯定。因此,一旦準提法修有基礎了,再接修任何其他顯密諸法,都能立即登堂入室而有成就,亦即所謂的「一法通,萬法徹」的道理。
其實,「準提法」本身即是一套完整的修持方法,一門深入,亦無須他法來輔助的,從未悟的凡夫到已開悟證果的賢聖,乃至成佛者,都能依法行之。若要再兼修任何他法,一切也都在方便中。這就是其殊勝特異之處。
精修準提法,可自主往生
許多人問到,修了「準提法」,是否能於壽終時,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其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不但可以,還能更有助力。不僅能夠往生極樂淨土,修習本法有心得者,有了準提佛母的加持力,亦可自主隨願往生任何十方淨土,若要回返人間繼續修持者,亦能如願以償,雖然還不一定能夠了生死,但已可生死作主了。以下 南公於下面的開示中,即有細述:
『今後你們以準提法為主,可以修一切法。要迴向西方的唸誦準提咒,《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都不好好研究啊!迴向十方佛土都可以。並沒有說我是修淨土,現在修密法、準提法,好像門路走錯了一樣——並沒有說找錯了街道、找錯了戶口,一樣的!而且有準提菩薩的法力加上去,你迴向淨土、迴向藥師佛國土,更有力量、更快!』(《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法本第144 頁)
南公更進一步告訴我們,於臨終時,生死能否作主,就在我們無分別的清淨一念,就憑這清淨一念,欲去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立即就去了,同樣的,欲去其他任何十方淨土,一樣隨願而往,至於要回返世間繼續修持者,當然能夠人中再來,乘願而返。雖然還不能夠「了生死」,但生死已可自主了。這是 南公的原話:
『就是在臨終之時,色身壞了,一念專「止」,一切唸誦的止觀配合,到那個時候,色身雖然壞了,而這個觀念,觀想「止」的境界還在,所有的準提修法、念咒,都囊括其內,一念萬念,一含一切,一個法門包含了百千萬億的法門,百千萬億的法門歸在一法,如果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在這個境界上,不用分別心的一動念,就去了,或是要往生諸佛的十方淨土,乃至人中再來,再繼續修持,就在這一念,絕對可以作主了。生死可以作主,還不能算是「了生死」,徹底「了生死」就是成佛。』(《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法本第216 頁)
這些話,許多人看了,可能都會將其當作閒話幾句,並不會深思在意。殊不知,這是個千古的大秘密,沒有他人會如此明白地告訴我們, 南公實在又傳了我們大法。臨終時的剎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修了一輩子佛法,修的就是要「了生死」,就算不能「了生死」,也想能夠生死作主吧!養兵千日,能否用得上?就看臨終的一刻了,臨終時能夠一念清淨,無加分別,了了清楚,就可作主往生,信得過嗎?信則得救!我們若將其當作等閒視之,則將是自己莫大的損失啊!閱讀 南公的開示或著述,千萬不要錯失這一類的珍寶呀!
南公在太湖大學堂時,也作過類同的開示,把臨終時的清淨一念,說得更明白一些,可為參考:『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個字都沒有了,心念乾乾淨淨。知道心念乾乾淨淨的這個,就是淨念,也叫做淨土。經說「心淨則佛土淨」,信得過,「淨念相繼」,就在這個境界上,都清淨了。
這樣練習下去。將來要死的時候,身上痛苦感覺都知道,這個清淨念也沒有丟掉,都在旁邊,不要被一切痛苦拉著走,反正知道要死的,痛就讓你痛吧!這一念清淨,「淨念相」……身體四大拆開了!痛苦……身體也捨掉了!都知道,也都不理,依舊淨念相繼,當下就在淨土。然後,天上人間,十方世界,任意寄居,自由出入往來。所以就是這一念,「淨念相繼」,就叫淨土。』(《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2012年2月29日晚飯後之開示)
降魔真言,南公本咒
本傳承之儀軌有云:『當本尊現出時,可唸上師降魔咒「嗡哈哩底噶」三至七遍以察其真偽,真則現更清楚,偽則隨即隱沒。』
任何其他傳承「準提法」之儀軌,都沒有這一段的規定,這是 南公傳承所獨有的。
南公開示說:『…不過有時候,唸咒唸到某一個境界時,準提菩薩的像會顯現,我們這裡有幾位同學就有如此經驗,真有準提菩薩現在你前面。不過,有些是假的喔!是魔境變化的,來測驗你的,當然也有真的準提菩薩現身。這個時候,可用我另外傳給你們的秘密咒子:「嗡哈哩底噶」,當見到準提菩薩現身,得以測驗它是魔境界變化故意來試探我,還是真的準提菩薩的感應,唸「嗡哈哩底噶」二十一遍,是假的就會退掉了,真的就更明顯。其實,只要唸三遍以上就可以了,當然唸七遍就更好,不過你一起這一念,如果是魔境界,它就會退了。』(《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54頁)
又說:『有時候一觀想,本尊真的來了,怎麼辦呢?辨其真偽。法本有我給你們的本咒,只有我有,諸佛菩薩也沒有,你們自己成就了,你們也會曉得自己的本咒。』(《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6 頁)
「嗡哈哩底噶」是 南公專有的咒子,在其他傳承「準提法」的儀軌中,是見不到的,其唸音應為「Om-Ha- Li-Di-Ga」,此乃 南公金剛上師本身的心咒,修有證量的諸佛菩薩都有其心咒,而這個證量至少要在八地以上,因為唯有八地以上的佛菩薩,才能了知自己的心咒, 南公的證量,他從來都不肯透露,非我等可以思議到的,然我們可以斷定的是,他絕非一般的密教上師可比,是乘願再來世間的佛菩薩,我們能有緣修習其法,應深自慶幸與感恩,同時,更應該以其對本法的諸多開示為至高依據,精進修持,方可算是依教奉行。
有人曾經請教過 南公上師:「既然是上師的本咒,我們是否可恆常持誦之?」他老人家答說:「平時不要念!」蓋因此咒有降魔之效,多持易有殺生之虞。
即空即有,直下五八果上圓
禪宗標榜的是「即生成就」,是指這一生就能夠徹悟解脫,證到了「法身」成就,至於能否達到「報身」的成就,就不一定了。密宗則標榜「即身成就」,其比「即生成就」還難一層,「即身成就」不僅有了「法身」成就,而我們這個業報之身也能完全淨化,成就了「報身」,有了圓滿「報身」成就後,「化身」成就亦不難達到了。這不是空口大話,說說而已,密法修持是有其深奧的理論基礎的。而其道理就在「唯識」。
南公說:『禪宗佛法是「即生成就」,密法則標榜「即身成就」。比「即生」還嚴重,連帶這個肉身也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賴耶識起修,顯教其他法門可說是依第六意識從意識方面起修。六祖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密法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因為直接把阿賴耶識種子當現行中把它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故號稱「即身成就」有其理由。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這個「有」也「即有即空」。』(《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77 頁)
顯教修持方法,多是走「六七因上轉」的路子,先從清淨第六意識開始,第六意識清淨了,自然會帶動第六意識的根(第七識),也使得清淨,但前五識代表我們現下的業報之身,這個實質的業報之身,業障重重,不是說轉就能轉得了的,一般來說,非得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長期修持,才能有可能轉化,前五識都轉不了,就更談不上第八識了。
而密法的修持,走的是「有」法,不走「空」法的路子,反過來直接從第八識下手,第八識是其他七識的根,故第八識轉了,不僅第六、七識跟著轉,同時也帶動前五識的轉化,前五識就代表了我們的業報色身,也一併轉化了,這也是為什麼 南公上師諸多談及氣脈之理,並不代表氣脈就是「道」,只因為此乃必經之過程,需要解釋清楚。這些都是 南公上師親自實證了悟到的道理,然後細心地傾述給我們聽。這些道理,古今一般傳密的上師,還沒見過在見地上,肯有如此仔細地完全攤開來解說,有的是不願說,有的也不一定能講得出來。修密,理不懂,境界來時,疑神疑鬼,妄加猜測,就易入魔了,這也是現下修密可能的弊端。
他老人家又道:『其次,修密法是釋迦牟尼佛過後,真正學佛的榜樣。修行是很嚴肅的。戒、定、慧、大乘、小乘、內、外,一切行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也要達到在自己沒有形相的心行中,轉變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種子,轉變一切種性為成佛種性,所以它比較難。這一點搞不清楚,在種種境界發生時,就容易走入外道、魔道了。所以後世西藏黃教密法是對的,硬是先要學教理!教理學通了,再給你傳法。』(《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78 頁)
三業專一,即止即觀
身、口、意三業專一了,就是「定」,何須拼命另求一個「定」, 南公一再強調,「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喔!心中清楚明白,了無分別,就是慧觀,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下面的幾段 南公開示,細說了「準提法」的修持,吻合了「大止觀」至高境界。
『身在定不是不知道哦!越來越清楚,越來越一切清楚。身心若有若無之間,如夢如幻之間。專一就謂之定。意專一在明點觀想,或者字輪、月輪;口業專一在唸誦,專一就是止啊!然後你還有專心,身口意三業合起來就是這個心,明心見性這個心,整個心之體清楚得很,自然就在那裡觀了。即止即觀,即觀即止,止觀同時在這裡。這個是大止觀的修煉。』(《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65頁)
『所謂修密法、準提法,身口意三業真正專修,那就是最大的止觀方法。一切佛法不離於止觀。當我們性空緣起,觀起了月輪、字輪、佛像,意業很密集地在觀,任何一個妄念、分別插不進來了,性空觀起了妙有。一切唯心哦!觀起了,離假即真。』(《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77 頁)
『那麼,口業在咒語上,意業、心念在觀想上,身口意三業就是全心、一心能觀所觀,始終在這個境界上觀想,就真正是觀照大自在了。所以即止即觀,即觀即止。』(《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78 頁)
『準提密法的修持,再提醒大家注意,修準提密法,要身、口、意三業專一,身業,跏趺坐、結手印,六根不外用;口業,在唸誦佛母真言、咒語;大家在這裡修持,快六週了,四十九天還剩一週了,都是在唸咒而已,就是意業的觀想,沒有做到,對不對?沒有冤枉吧!意業用中國的道理,簡單跟你們講,意業觀想佛母,或者字輪、月輪,或者是明點,意業的觀想,是練「神」,唸誦真言是練「氣」,身心修行是練「精」,精、氣、神三樣合一了,自然有所成就,達到真的「大止觀」專一,「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你們特別要注意,觀想沒做到,所以不得力,意業的觀想比唸誦真言還要重要。』(《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08 頁)
『所以教你們身、口、意三業專一修準提法,先管好唸誦,唸誦好了,並不聽聲音了,唸到後來,不論有唸無唸,這個心念就這在一念上,乃至沒有唸咒時,這個咒子仍在這裡,自然在念,不再管這個咒語,觀想咒語,心氣合一專一了,就能得「止」、得「觀」,真空妙有。念咒子是有生滅心,但是我讓它不生滅,止在這一點,一刀砍下來,使它輪迴斷了,抓不住了,你做到了嗎?依這樣修法,佛法有望了。然後「正觀」來了,般若正觀,你得止的時候,自己曉得,這一點亮點也好,蓮花也好,是我自己觀出來的,我要它定住,然而,那個知道我定住的那個「能」還在,那個是「正觀」,不是由分別心來的,這就是「大止觀」了。』(《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13 頁)
持咒三昧,在於三合
身、口、意三業的專一相合,在密法的修持上,是極為重要的,下面 南公的開示,就說得非常清楚,無須多作解釋。
『唸誦與密法的身、口、意三業合一,不要輕視了咒語的反覆唸誦,反覆唸誦如果做到其中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個妄念並不是「不知」,在智慧上更清楚,這個就不是妄念了,妄念是有生滅的,「智慧」則是寂然不動,這個要體會。唸咒子,身、口、意三業合一,沒有不成就的,身、口、意三業合一,沒有妄念,智慧明照清楚,就叫「三合」,也可以說「六合」。唸咒子「南無颯哆喃…」,唸誦,當然是心在念,「心」跟「氣」合一,「心」「氣」合一,雜念就沒有了,不要故意去除它,可是清清楚楚的喔,清楚就不叫妄念了,所以要「心」「氣」合一,這是第一個要點。
第二,要「聲」— 聲音的「聲」,耳根聽見,「聲」跟「氣」合一。第三,唸誦的時候,要「身」、「心」合一,最後唸到忘了身體。所以教你們要投進去,投進音聲海去,然後,覺得自己無所謂在唸咒,融入一片音聲海中,雖然還在唸,已沒有初唸境界那樣吃力,無勉強、很自然。若能做到「心氣」、「聲氣」、「身心」等三合,到了這樣「生起次第」的成就,當然諸佛菩薩、本尊佛母的感應,自在其中矣!』(《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2 頁)
持咒能夠做到三合,色身亦必然轉化,這也是「報身」成就必經之路。 南公有如下的話:『唸誦方法方面,這裏再次強調要點有三 — 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三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開。』(《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06頁)
切莫忽視佛母與上師之「他力」
一般顯宗的禪法,修持多半是自行其力,雖亦有他力的助緣,但多半的修持,還是以自力為主。然密法的修持,除自力的精進外,是極為仰賴他力的,他力由何而來?來自整個傳承的佛菩薩們、本法祖師、金剛上師、護法神明等等,只要能專一修持,自力結合他力,其效果將事半功倍,往往不可思議。修密若僅如一般顯教的禪法來修,僅修「止觀」而已,而忽略了他力的重要性,依修「止觀」的立場,也許不錯,但在因地上,缺乏了他力的助道,將來在果地上,就會有相當的差異。比方來說,你若把密咒的修持,作為繫心一緣的工具,求止修觀,你或許也能開悟證果,可以證到初地或二地之果位,但加上佛菩薩、金剛上師等他力的加被,你可能直接跳到八地的果位,當然這只是個粗淺的比方。
如何能獲得傳承上他力的加被?很簡單,只要在專一修持的當下,時時帶著一顆虔誠祈求之心,祈求佛母、祖師、金剛上師加被於我,願能早登菩提。下面就是 南公的原話:
『修準提法門等於修淨土一樣的理由,要在意識的根上,要在心願的心力上,帶到祈求、祈禱本尊佛母與諸佛加持的心願,要有這麼一個願望。不是說自己唸得很好,就覺得這就是參禪,就是止觀,此與密法持咒有所出入了,這也是修密法與參禪,同中有異的地方,如果沒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願,就會變得在修「止觀」了,也不是說它不對,只是與本修法門就有了差別,如何差別?在因地上有了差別,由於見地與認知不清楚,則果地上也有差別,所得到的層級也不同。
所以,千萬不要只借用咒語,作為繫心一緣的作用,那是修禪定,如果能繫心一緣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觀,這種修法,念佛也可以,念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來講,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帶著修止觀、禪定也行,然而,還是要帶到心願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諸佛菩薩加持,所謂有求必應,感應道交。要求感應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須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會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則效果亦將不可同日而語的了!』(《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33 頁)
因地毫釐異,果地千里別!行者慎之!
修持最終歸於「圓滿次第」
本法儀軌最後一部份,規範了「圓滿次第」之內容:『每次唸畢後,(遍數自定,愈多愈好)準提印散于頂上,改結定印,而入圓滿次第,即想字輪收攝入于中間 字,字收攝入于月輪,月輪收攝入于光明點(明點如黃豆大)明點直衝上頂,剎那頃,散于虛空,虛空之外,更無身心。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當知上述諸法之出沒隱現,皆同水月空花,如夢如幻,涅槃本性,法爾常住,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於樂明無念定中愈久住愈好。』
師傳「準提法」的修持,實際上,我們都只能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打轉,每次正式修法,雖也依儀軌終結於「圓滿次第」,但我們一般行者,至多能做到的,僅限於前面的幾句話:「每次唸畢後,(遍數自定,愈多愈好)準提印散于頂上,改結定印,而入圓滿次第,即想字輪收攝入于中間 字, 字收攝入于月輪,月輪收攝入于光明點(明點如黃豆大)明點直衝上頂,剎那頃,散于虛空,虛空之外,更無身心。」這是我們每次正式修法時,須要練習去做的。
而真正的「圓滿次第」是後面的一部份:「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當知上述諸法之出沒隱現,皆同水月空花,如夢如幻,涅槃本性,法爾常住,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這才是大乘佛法的至高精華,也是我們修持的終極目標。開悟證果了,最後到達成佛的究竟位。
「圓滿次第」是由「妙有」回歸「真空」,這並不指「空」才是圓滿,它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的,如此才是究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務請大家注意! 南公特別指出:『所謂生起次第是講性空緣起,圓滿次第是講緣起性空。但是注意,並不是說「空」才是圓滿。空跟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才是圓滿。』(《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79 頁)
禪宗的最高心法加上密教至高的「大手印」,就是其傳承真正的「圓滿次第」,因為不論顯密,佛法至上的究竟處,只有一個。故他老人家又說:『一般東密只修到生起次第,沒有圓滿次第,還是藏密修法好,包括了生、圓二次第。也就是說把禪、大手印綜合加起來就等於是圓滿次第。』(《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7頁)
真正徹悟了,就會體會了知我們的究竟處,不是空,當然也不是有,「非空非有」;它是空,同時也是有,「即空即有」。萬有的幻化世界,與本體之空性,原來是一體的,無可劃分,也無須劃分,幻即是真,真亦是幻,本來如此,「即幻即真」。即使成佛,此身依然存在於幻化之中,仍然不離三界,但三界亦無所礙。只要心無所住、無所執,幻化無妨,了無掛礙,自在解脫,周遊三界,普度眾生,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就是真正的「圓滿次第」。試看 南公的話:
『但是,佛法的道理,一切如夢如幻,夢幻不是虛妄喔!是真實,這個世界就是夢幻,夢幻的存在,夢幻一樣地消散,不要認為消散──空了,就不是真的,也不要認為夢幻存在,就是真的,無真也無假,非真也非假,即使成佛也是夢幻,即使六通成就也是夢幻,不成就也是夢幻。修夢幻三昧,如此唸去,身、口、意三業專一,立地成就了,還要那裡去找個成就啊?』(《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1 頁)
修持「準提法」的目標,是「圓滿次第」,修持不僅限於唸咒唸了多少萬遍而已,不要以為唸了幾千萬遍就是道喔!當然唸咒也有唸咒的功德,但求證菩提才是我們應該一心在意的啊!否則,就是捨本逐末了。再看看 南公的一再苦口婆心的告戒:『我也常常講,你們修準提法光曉得唸咒子,那是加行,那是修福德的基礎。準提法兩個次第,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準提法最後要進入圓滿次第,圓滿次第不是禪淨雙修一樣的嗎?可是你們從來沒有聽話,圓滿次第不管,只曉得我一天唸多少遍啊、多少遍啊。不錯,是在修行,沒有不對啊,也只好對你們笑。我話交待了,你們圓滿次第就不注意了,圓滿次第就是禪淨雙修到最後,佛也沒有,咒也沒有,一切皆空,空而不空。』(《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第396 頁)
不修生起次第,不夠究竟
禪宗的許多公案,都是在描述行者未悟前的種種,及至其悟到了這個本體根源的剎那後,多不再有其後的敘述,因此,就往往容易給了人們一個錯覺,即「開悟」的人,即一了百了,似乎到此為止,不必再修了。其實,「開悟」只是真正入門修持的開始,後面還有漫長的修持之路要走,可惜後期的禪宗,多著重於「頓悟」,而輕忽了「漸修」,求「真空」般若,不再生起「妙有」。故一位禪宗的大德來修「準提法」,他已悟得空性,似乎可直接進入「圓滿次第」,無須精修「生起次第」, 南公上師亦是當代禪宗泰斗,他認為即使破初關的禪宗大德來修「準提法」,也要精修「生起次第」,修「真空」還得修「妙有」,方能圓滿。整個師傳「準提法」的修持儀軌,為我們已經鋪好了一條鐵軌,照此前行,自然會到達圓滿之境地。
他說:『那麼你要學禪的走這個路線,不修準提法的生起次第可以嗎?不可以。落偏空,則不能生起妙有,生起次第不起來,你想六通俱足,三明六通做不到。只曉得一點空相,不知到妙有。「由破妄想而證得空性」是初關;「由破空而生起妙有,再由妙有證得真空」才是重關,還沒有到末後牢關呢!這個修法,包括了藏密、東密、淨土、禪宗的精要。』(《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101 頁)
又說:『當然再配合禪宗參透了,再轉回來修這個有為法。所謂:「明知其空,轉而修有。」此人非成就不可。但當今之世沒有此人。所以我特別勉勵你們青年人,在未來時代,在新世紀中能有所成就,也就是我此次傳法最大的開心和安慰。』(《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2 頁)
「頓悟」之人,悟得了「空性」,不要得少為足,還要在「妙有」上精練,「即空即有」,方能在這萬有二性的世界中,了脫生死,悠然自在。注意 南公的這句話:「明知其空,轉而修有。此人非成就不可。」這也是 南公上師對我們的一番期望,我們應該深思其言,不要辜負了他老人家的苦心啊!
本法修持之重心,在於「心月輪」觀
由末學撰文再經 南公審核並修正的一篇文字《「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一文,於2010 年4 月27 日定稿發表流通,其中有下列幾段相關的敘述:
為什麼「心月輪」觀是本法的重心,文中指出:『本法的觀想的諸多層次,除「心月輪」觀外,其他觀想的部份,都是暫時的,無可永恆地觀持下去,不可能長期停滯一處觀著不動的,多半也只能在依儀軌修法時,觀一下而已,沒有一點是行、住、坐、臥任何時間都能用的上的。譬如說,頭頂上字的觀想,是不宜一直觀下去的,否則,會導致血壓上升而出問題了。
乃至「圓滿次第」的「空」相,雖是我們修法的目的,莫說一般人做不到,即使做到了,達到「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之空相之時,也僅能觀於修法的當兒,去深深地體會,下座後,在日理萬機的境地裡,就難以實用了,因為在萬「有」的世界的日常生活裡,也無法永遠守得住這個「空」的。
而唯有「心月輪」觀,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只要觀的得法,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於任何時間都能用的上。乃至於了生死、三身成就的關鍵,也都在於這個「心月輪」觀上,它就有如此的神奇與殊勝。故以修持的立場來看,「心月輪」觀是本法的重心,實不為過。』(《「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法本第300 頁)
再次,文中又說明了,本法之「心月輪」觀與顯教殊勝的「觀心法門」,有異曲同工之效,且更不易修出毛病。其云:『一般老修行者也都知道,「觀心法門」是一個行、住、坐、臥時時可用的修行法門,「觀心法門」簡單的說,就是要行者一念清淨,了了分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有如一個冷眼的旁觀者一樣,不加也不減地靜靜地綿密觀照著身心內外的一切。清清楚楚就是觀、就是照,無須另去找一個觀或照。這個殊勝的法門,自凡夫到聖人,都一樣的可用。
而「準提法」的「心月輪」觀,不但與「觀心法門」具有異曲同工,且更有加強之效,其觀想的要領與「觀心法門」相似,一切清清楚楚,只是在有意無意間,於心頭上再加帶觀一個光點或明月,這不是硬想出來的,是要利用第八意識中的任何一個發光種子影像為助(譬如說,一盞燈的影像),輕鬆地帶出來,毫不吃力,就如同我們憶及自己的母親,母親之影像立即自然顯現,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因為母親之影像早已深植於自己的八識田中,輕輕一帶就出來了,就是這麼簡單。然後,無論做什麼事,都帶著這個明點,隨時始終都在那,沒有散離,變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就成了。
不要小看多加這一光點,只要你帶著這發光明點,絕不會有其他妄想產生,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是「準提法心月輪」觀的方便,卻是「準提法」之重心所在,也可說是「觀心法門」的加行變通,「觀心法門」原則上是「空」法,加上了這一點「有」(光點),觀心就不會逐漸落於昏沈或無記而不自知,有如「片雲點太清」之妙用,就因有了這一片雲,更能襯托出萬里的晴空。如能做到隨時隨地這一明點都在那裡,不用硬想,時時不散,修持自然可得「準提三昧」而登堂入室的了。』(《「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法本第301 頁)
南公於2007 年9 月間我們拜師時,傳了準提法「晝夜長明」的修持方法,也就是以「心月輪」觀為基礎的,其云:『上師告訴我們,睡時亦可觀想「準提字輪」,位置還是觀在心窩以下胃以上的部位。觀想字輪,忘了身體,一圈圈旋轉地觀,每觀一圈如同念咒一遍,如果整晚都能做到了,就是「晝夜長明」,自然不需睡眠了。如能做到這一步,我們二六時中,都可融入法中,我不離法,法不離我,永遠清醒,遠離昏沈,如此修去,焉有不成就的道理?』(《「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法本第302 頁)
由此觀之,「心月輪」觀在正式修法中,或平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能行之;從凡夫到聖人,隨時都可用到。故曰:「心月輪」觀就是師傳「準提法」之重心,自有其理。
修持重點提示
有關手印之重要提示
修密講求的是「身、口、意」三業專一清淨,而手印是身業最重要的一環。
南公開示:『所以念咒一定要有手印,為什麼要結手印呢?手印代表身業,身業清淨,因為十指連心,所以手印多得很,我們老古那有一本書,收錄到的一切手印,我將還要出第二本、第三本,手印有五百多種手印。十指連心,都在這十個指上,手印是什麼?換句話說,手印是給十方諸佛菩薩的手語,如啞巴的手語,通無線電,所以各個手印都不同。手印一結,身業就清淨了,口中唸咒,口業清淨,觀想意業清淨,如此身、口、意三業清淨。所謂密宗,要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念之間就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夠得上修密宗的人。』(《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修密的任何手印,散開時必須要自頭頂上散開,否則,就不夠尊敬,更甚而有犯戒之嫌,不可馬虎,漫不經心,這是對法的起碼嚴謹與恭敬。 南公曾說過:『每一個手印,一定要在頂上放掉的,不可以隨便撒這樣下去,不行的,那是犯戒的,手印結起來,可以隨便結,散掉的時候,一定到頂上放開。』(《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儀軌中,於唸淨法界咒與護身咒時,身密部份是手持金剛拳印,金剛拳印在修法時置放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手持金剛拳印時,不是仰放於膝上,應俯放或側放。』(《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2 頁)
「 」字觀想之位置
這個「」字觀想的位置,在 南公的開示中,有兩種些微差異的說法。
其一:『這個字是觀想在頂上,梵文的,放光,照遍全身,如果你實在顯不出梵文,你用中文,也可以,但是要放金白的光,像日光燈、霓虹燈一樣,照遍法界,一路照下來,整個乾淨了。在頭頂上,注意啊!什麼地方是頭頂?每一個人由前面髮際開始量起,加四指併攏來的距離,就是頭頂,每個人不同,有的人頭髮在這裡,你就從這裡開始量,要搞清楚。』(《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其二:『我們頭頂中間有個穴道,你們知道嗎?(有學員答:「百會」。)對!「百會穴」,可是「百會穴」還不算數,而是在「百會穴」後面一點,這個地方,就是你的靈魂與宇宙通的一條路線,你們不要出去亂說啊!』(《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39 頁)
南公早期的準提法開示中,講的多是如前所述的第一種說法,即以各人自己的前額髮際中央點量起,四指併攏之距離處,就是各人應觀想字的頭頂部位。意業觀想本來就無須如扎針灸一般地準確不可,位置差不多就行了,無須過於拘泥。
但於1997 年2 月 南公於香港再傳「準提法」時,有了更為明確的說明,位置應在「百會穴」略為後方一點的位置,這也是自古以來,沒有大德願意告知的大秘密,即「這個地方,就是你的靈魂與宇宙通的一條路線」。 南公隨時都會透露些千聖不傳的玄機,我們自己研讀其開示時,應該具有洞察之智慧才好。
頂上如何放光來迎請毘盧遮那佛與金剛上師?
儀軌中有兩段文字:『蓮蓬座中,生起我身,頂上放光,迎請 本師毘盧遮那佛,…』與『又觀想傳法上師現前,如法供養之。上師又由我頂上光明渾入我身,三身合一,了無分別之相。』迎請本師毘盧遮那佛或金剛上師,都須於頂上放光,由此光中迎請毘盧遮那佛或金剛上師,渾入我身,這一部份的觀想,應該如何來觀? 南公上師也有明確的解答。
即:『「頂上放光」,所謂「頂上」,並不是只從頂上,而是從「海底」,也就是男、女性的下面,一直上來延伸到頂,就像地下冒上一個白光一樣。這個光「迎請本師毘盧遮那佛」,《華嚴經》的境界,以毘盧遮那的華嚴境界來講,一切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毘盧遮那是法身淨海。迎請是以「光」去迎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也是以「光」來接引的,一切諸佛與一切眾生,都是光光相接,地獄裡頭,黑光。』
換言之,這裡的「頂上放光」,不是單單由頭頂放光而已,而是由自身的「海底」部位放光,延著中脈一路上來,至頂上發放出來,作為迎請之光,整個中脈都有如一條光柱一般。(《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心月輪」觀想之位置
儀軌云:『即時觀想自身如透明琉璃體,毫無雜垢,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只提到「內空心中」的位置,並不是很明確,依我們一般在邏輯上的理解,似乎應在心窩或膻中穴的部位。於是在末學所撰的《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之初稿中,曾敘述心月輪觀應觀在心窩或膻中穴的部位,呈報 南公後,他立即批回,將此一觀想的部位,改為「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由此,令我們了知更為確切的觀想位置。
在《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文中又提到:『「心月輪」觀在此處,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但亦不可過於拘泥,譬如說,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覺得身體都沒有了,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然後再觀住在一個膻中穴以下,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顯得沒有智慧。』
南公在其他開示中,也有相同內容的述說:『再不然,你就觀一個明點,這個亮光,把這個油燈的影像留住在心中,就可以了,能把這個影像觀成一個字輪或一個梵文的「嗡」字,就更好了,如觀不出來,就觀一個亮光在心中,不過要注意啊!這個「心」,不一定在自己的心窩啊,如果身體都忘掉了,與心窩部位平行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心嘛!』(《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14 頁)
位置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但也無須過於拘泥。自己要有知時知量的智慧!
持咒計數之重要性
1985 年, 南公到美國來時,我趕去其維州之居所首次拜師,並受傳了「準提法」,我當時即問到,持咒需要計數嗎?他答說:「不必!」。因為我們在家人,為生活已經夠忙碌了,故可以不必數。多年後,於2007 年於廟港率眾拜師時,他卻開示,要持咒計數。令我了解到,早先要我不必數,那是可憐我們在家人諸事忙碌的一個方便,而精進修持之下,就應計數。
「準提法」是修「有」法,修「有」法就一切皆「有」,一切皆「有」,有「相」就有「數」,持咒就要計數。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於盤腿打坐,而是在於「事上修」,即起心動念都在修,而持咒計數可以幫助我們,把持咒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同時,也具有一個相當的鞭策的作用。通常,我們一閒下來,往往就讓自己精神放逸或胡思亂想,不僅浪費了許多大好時光,而且造了許多「無記業」或「惡業」,亦即所謂的「小人閒居為不善」了。持咒計數,無形中就有一股鞭策作用,讓我們隨時閒下來,就會想到持咒計數,既不再多造惡業,同時還可修持,一舉數得。
在 南公的諸多開示中,一再強調持咒要計數。記得 南公在一個傳法的場合,有學員提到說:「袁了凡認為念持準提咒,無須計數。」 南公卻妙答說:「那你頂多修成袁了凡。」其意顯見。
但反過來說,只知拼命加速唸咒,以快為尚,在數字上百般計較,而忽略了三合與止定的要領,唸的遍數再多,雖有持咒的功德,但其成就必然有限。
觀想之要領
就以意業的觀想而論,是完全用到「唯識」的原理,不可用第六意識去硬想,那樣會想出問題來的,他說:『有些人初學時觀不起來,不要亂想,意識上知道即可,如亂想會神經錯亂。其實觀想很簡單,比如說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樣子就會起來,一提起就有,觀想原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觀想。一點不用著力就現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識硬想,觀想則等於是第七識末那識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發起來,是獨影境又不是獨影境,它又是明了意識。』(《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1 頁)
觀想也非如畫圖一筆一筆的觀出來,是要剎那間,全體呈現, 南公說:『觀想的道理,不是如畫圖一樣,一筆一筆地來,而是如電影一樣,一下子就要全部出現的。』(《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49 頁)
南公又以最重要的心月輪觀為例,來說明應如何觀想:『修準提法基本上告訴你,三業專修,基本上怎麼樣修呀?(眾答:身、口、意三業)當然是身、口、意三業,身業在做什麼?(眾答:結手印)口業呢?(眾答:唸咒)而意業呢?(眾答:觀想)大家都要照這樣修,晝夜、二六時中。意業觀想字輪、月輪,至少觀想一個明點,現在有供佛的燈都在這裡,燈亮在這裡,燈光這一點明點,都看到嗎?心中有一個如此的明點,你們看一下燈,這個影像就有了,不要你去用妄想去觀想,用妄想、肉眼去觀想,就不對了。就是這第六意識的影像,影像、境像都有了,帶了這個質,也就是「帶質境」了,燈光是物質的,把「帶質」與「獨影」兩個連起來,將沒有意識與分別心的影像留住,這樣都聽懂了吧?輕鬆不輕鬆?這樣不吃力的嘛!這就是「淨觀想」。如果用分別心妄想去觀想,那就糟了!所以一般學法、修密、修止觀,第一個竅門、關鍵都不懂,一輩子也修不成。』(《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4 頁)
「觀」與「想」嚴格來說,是相關的兩回事,想比較粗,而觀比較細,想成功了可得止,先止而後能觀。 南公如下的開示,把觀想的要領,講得很簡單清楚:『甚至整個準提像想不起來時,只想一只手,或者一只眼睛,或者準提菩薩身上、額上帶的一點寶光、亮光,定在那裡就對了,這就「止」了嘛!但是如果我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你不是觀想,你錯了,不要用力的。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係。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以這個為坐標,慢慢的,其他的妄想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像慢慢慢慢定久了,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那什麼是「觀」呢?由想的程度變深了,你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永遠在這裡,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觀」。』(《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43 頁)
觀想是要利用深植第八識的影像,輕輕一帶就完全呈現的,接近妙觀察智自然呈現的道理。他開示說:『觀不是用眼觀,是拿心念來觀,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呈現的道理來觀。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41 頁)
唸六字大明咒時,應如何觀想四臂觀音
在修法的儀軌中,對四臂觀音的觀想方法,沒有明說。但在 南公的開示中,卻有相當的解說:『… (師領眾唸了兩遍六字大明咒),專注一心的唸,你就本身進入四臂觀音的境界,當然,你的第六意識與獨影識配合,本身就變成四臂觀音一樣,不可能去觀想頂上或外面了。當唸這個咒子,就進入這個情況,這才是修行。不光是嘴唸,修這個法門,要身(身體坐在這裡)、口(嘴巴在唸)、意(意識觀想)三業合一,你們現在就可試驗一下嘛!這個時候,觀想四臂觀音自頂上進入我身,發光照亮,但自己的意識要非常的清楚,知道自己在修法,是我在觀想它。』(《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41 頁)
這段開示說明了,觀想四臂觀音也是自頂上進入我身後,你的第六意識與獨影識配合,本身就變成四臂觀音一樣,沒有分別,你即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即你,故不可能去觀想頂上或外面了。觀出來的是四臂觀音菩薩在唸其本咒,而非你自己在唸六字大明咒, 南公的開示不是很清楚了嗎?
觀想上師之秘密
南公上師一再提到:『觀想上師時,就觀想我當時傳這法給你當時的形相、衣服等效果最大。學密法時,要發誓修成功,在傳法上師傳法時那一剎那是最重要,效果也最大。』(《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5 頁)
南公曾對末學說過:「顯教之所以為顯,是其能把道理說清楚了,而密之所以為密,即使把道理講了,也無法理解。」密法的修持,有許多奧秘之處,沒什麼道理可講,也無可說,亦無從追究。修法時,能觀想出 金剛上師傳法的剎那形相,效果就特別大,應為此類奧秘之顯例。
為什麼密法之修持,如此著重於上師?因為上師代表了整個傳承,整個傳承的加持力量,都須透過上師而來,密法中「上師相應法」還是一個單獨的法門,可供行者修持與傳承相應。 南公慈悲,早已把「上師相應法」融入在我們現下的「準提法」儀軌中了,他曾指出:『修密法第一要觀想上師。這個法本中,我已把上師相應法包括進去了。』(《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3 頁)
根據2008 年11 月23 日 南公的正式宣示, 南公世緣未能如願過百,便沒有正式接棒的金剛上師。因此,有人或問,往後的受法行者,或過去沒有直接受法於 南公金剛上師的行者,無緣親見過 南公,如何觀想上師?這個問題,我們於2007 年拜師後,也曾去函特地請教, 南公上師特別指示,我們觀想上師,就應觀想其指定的法相,即 南公身著藍色長衫,雙目微張正在打坐的那一張法相。既然 南公始祖對此已有了明確的指示,我們自當「依教奉行」。
修任何密法觀想上師,當然須要觀想最接近的而有成就的金剛上師,才有真正加持的實效,這也是修密之必要。本法儀軌中「上師降魔咒」所指的上師為誰?儀軌中所融入的「上師相應法」的上師又是指誰?而且以目前的發展看來, 南公他老人家是唯一的金剛上師,有智慧的行者,你認為觀想上師應觀想誰呢?
修氣修脈,在於忘身
修持最大的障礙,就是「身執」與「我見」,有身體有覺受,就有「身執」,如何放下「身執」?唯有忘了身體,如何忘去身體,則非修氣脈不可,全身氣脈通了,才有可能忘身,這個道理很清楚,故修氣、修脈本身不是道,只是一個修持必經的過程而已,講求氣脈,只是為了忘身,若將氣脈的修持當做主要的目標,就是捨本而逐末了。
他說:『慢慢功夫好了,上身也沒感覺了。為什麼會忘記腿、忘記身子,感到輕鬆舒服?這個地方氣通了嘛!不通時絕對忘不掉。修氣修脈就是叫你通,通它什麼?忘身用的!這是千古秘密。一般學密宗的人在那裡搞了半輩子還不曉得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忘身。』(《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9 頁)
南公上師在其著述與開示中,談了很多氣脈之理論,這並不代表氣脈就是「道」,他一再強調,氣脈非道,但其理要明,因為色身的變化,是修持中必然的現象,明白了其道理,當變化突來之時,自己不會驚慌失措,其目的僅在於此,氣脈之理只是用以「忘身」之用,若執著氣脈,以此為道,是捨本逐末,還會入魔,行者不得不慎!
佛教界對 南公經常談及氣脈的原理,或有斥其為「外道」,實因他們不了解 南公的整體理論基礎,乃致有以偏蓋全的誤解。
持咒有別於軟修法門
漢傳佛教注重的唱唸方法,是軟修法門,是另一種修持方法,與唸咒有別,功能亦不一樣。軟修法門的唱唸,是要把氣唱上來,是揚聲而發放的,而金剛持咒,音氣是內醞的,不是發放的,氣到嘴為止,不發放出來,元氣在內輪轉滾動,有助氣脈的節節打通,也易得定,發聲不會大,但其內醞的力量,非同小可。這一點很重要,但很少人注意到,請看下一段 南公的開示:
『「微聲唸誦」,都是瑜伽修法啊!嘴唇、牙齒不動,嘴巴可以微微張開,不是不可張開,微張可以,嘴唇、牙齒也不是完全不動,是很輕微的動,主要是舌頭在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不是唱唸,唱唸是「南~阿~」(師示範唱唸),一定要這樣唱出來,氣唱上來,而這個「微聲唸誦」,也就是「金剛唸誦」,氣不能上來,只到嘴裡為止,元氣在裡頭輪轉,待身上氣脈打通了,百病皆除,「南~無~」,(師示範金剛唸誦,音平平地唸),唇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2009 年11 月21 日, 南公批核流通了一篇由末學彙編的文稿,即《顯密圓通大準提》,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持咒與其他軟修法門的唱誦,略有不同,其不講求韻律,低沉單調,周而復始,綿綿密密,生生不已。單調之中,透發莊嚴,了了分明,感人無形。持咒若僅僅崇尚快速或韻律,而忽略了清晰莊嚴,在修「止觀」的基礎上,也許不錯,但它卻與本法(準提法)的精要,有了距離,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再仔細遍聽諸多 南公帶領準提共修的持咒錄音, 南公的唸法向來一致,從頭到尾,一個速度,低沉平淡,沒有悅耳起伏的腔調,也無愈唸愈快的趨勢,但卻有無比的震撼力。有大成就的金剛上師之唸誦,絕然非同凡響, 南公是本傳承的始祖,他的唸誦法既然有留傳下來,應視為珍寶,自然應為行者效法的依據,何庸置疑!比方說,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密咒,如果當年有錄音留傳下來的話,現下的修持者,不願依其為學習之範本,豈不顯得毫無智慧,至為可笑!
再試聽歷來藏密各大德的持咒方法,也都是如此唸法,不講韻律,更無花腔,可見這也是持咒修持的一貫方法,與漢傳佛教的一般的軟修唱誦,是不一樣的。或有人可能會質問說,一切音聲都是陀羅尼,不應有分別心。聽起來似乎冠冕堂皇,當然,有大成就的聖者,三字經一樣可當咒語來用,然我們不一樣,沒有修到、證到,自己放個屁還只是屁聲,絕不會有咒語的功效,千萬不要妄語啊!
根據一己之經驗,唸咒唸到三合(聲氣、心氣、身心)時,如醉如癡,身心已然淡忘,已有了相當的定境,唸咒就必然是平平而內醞的,絕對不是奔放飛快的,自然而然不快不慢,沒有起伏,亦無韻律可言,這是稍能沾到持咒三昧一點甜頭的行者,都應能體會得到。這一點,可讓行者自己去深切體會了。
唸咒須一口氣、一口氣地唸
唸咒一口氣唸到盡了,閉口自然吸氣,待氣吸滿之後,再接著唸,如此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誦,比練氣功還有效,對色身的轉化,有極大的助益,雖然氣脈不是道,但它卻是修持過程中,避免不了的,它對色身的轉化,有莫大之功能。開口唸與金剛唸,都是同一個道理,且看 南公如下的開示,就可了知。
『唸誦要好好唸,是開口唸,一口氣一口氣的唸,唸到氣用完了,嘴巴閉著,用鼻子吸氣,鼻子還不是鼻孔這裡吸,而是以挨近眼睛那裡的鼻子根根吸氣,慢慢吸,待氣充滿了再來唸,因為這是團體共修,你在吸氣的時候,別人還在唸,氣充實了,再與眾接著唸。如此唸誦,沒有妄念,氣散亂了,才會有妄念,才會有煩惱。一氣接一氣,一唸接一唸,沒有雜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因為氣充實了,也不會昏沈了。生命就是一個「氣」,人身四大以「氣」為最重要,所以要曉得調氣,如此吸氣唸誦,也不須要練氣功,不須要練什麼道家、密宗的功夫,自然氣脈就成就了,自然身體健康無病了。這個「氣」沒有練好,想求無病,怎麼可能呢?理論懂了講得再好,也沒有用。一口氣一口氣的去唸,氣唸盡了,用鼻子吸氣,也不要放在丹田什麼的,就是這麼簡單。』(《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1 頁)
『到現在所謂一口氣一口氣的唸誦,你們始終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如果真正體會到,一開口唸誦,已經沒有雜想,絕對沒有妄念了,自然心氣合一,而且感到身心皆空,與法界同體。一開口就做到了嘛!「南……無……」(師作示範),身體沒有了,也沒有所謂音聲什麼的。「南…無…薩…哆…喃…」身心自然空了。那麼為什麼注重一口氣一口氣的唸?為的是要使你們內心的氣脈打開。
所以前一階段特別要大家開口唸,不要金剛唸,因為你們還沒有資格做金剛唸誦。老實講,金剛唸誦也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唸,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唸,身心全投進去了。開口唸也是這個道理。』(《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23 頁)
『這樣一口氣一口氣唸,同你練九節佛風一樣。唸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唸;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唸,比你練九節佛風,什麼氣功都有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原來坐不住,氣脈唸好了,一直唸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屁股那裏,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頭都在發樂,就不會坐不住了。』(《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28 頁)
金剛唸誦之要領
唸咒無論是開口唸或金剛唸,其基本要領是一樣的,都須要一口氣、一口氣地去唸,試看 南公對金剛唸誦的說明:『嘴唇、牙齒不動,嘴巴可以微微張開,不是不可張開,微張可以,嘴唇、牙齒也不是完全不動,是很輕微的動,主要是舌頭在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不是唱唸,唱唸是「南~阿~」(師示範唱唸),一定要這樣唱出來,氣唱上來。而這個「微聲唸誦」,也就是「金剛唸誦」,氣不能上來,只到嘴裡為止,元氣在裡頭輪轉,待身上氣脈打通了,百病皆除,「南~無~」,(師示範金剛唸誦,音平平地唸),唇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譬如說,唸「阿彌陀佛」,唸到「南~無~」就沒有氣了,就停掉,將嘴巴閉攏,它自然就呼吸了,這個時候,一點雜念都沒有,因為你把氣唸光了,有氣就有雜念,氣一停住了,雜念就沒有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定,因為你有呼吸往來之氣。』(《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金剛唸誦的唇齒不動,只是一個表相而已,開口唸誦唸到氣機內醞,如醉如癡,綿密不絕,忘卻自身,當聲氣、心氣、身心三合時,自然會達成唇齒不動,僅用舌的彈動來發音,因為到達此時,嘴唇大一點動作的唸誦,都會破壞了當下的定境,這就自然形成了唇齒不動的金剛唸誦。故可謂金剛唸誦是開口唸誦的極致,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不是靠練口技般地做作出來的。這一點,行者應該了解,並應深切去親身體會。
金剛唸誦爐火純青了,氣機內轉,身上氣脈都會節節震開了,色身必然轉化。除此之外,也會感應到其他周邊的眾生,令其得益,其功效就有如此之大。 南公說:『你舌頭在裡面,這口氣不超出外面,在裡頭輪轉,氣脈不要修,打通了,得定了,這個時候,起不了雜念,一口氣一口氣,一字一字,逼到來,憋到氣沒有了,停下來,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呼吸自然充滿了,舌頭在裡頭,「嗡~嗎~呢~叭~咪~吽~」,都要清清楚楚,嘴唇、牙齒不動,慢慢練,有點動沒關係,「嗡嗎呢叭咪吽~嗡嗎呢叭咪吽~…」,全體這樣一唸,外面的人,一聽到他的雜念妄想都沒有了,他的業障也可消除了。』(《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持咒的換氣法
南公一再強調,開口唸誦咒語,就要一口氣、一口氣地唸,這有如修練最上乘的氣功,對色身的轉化,會有莫大的助力。
他開示說:『唸誦好好唸!這一次是開口唸,唸完了用鼻子吸氣,嘴裡不要吸氣、嘴閉著。鼻子還不是鼻孔這裡吸氣,就是挨著眼睛旁邊這個鼻子根根吸氣。
慢慢吸,充滿了再來唸,因為團體唸,你在吸氣時候別人還在唸呢,充實了再接上來唸。這樣唸誦沒有妄念了。妄念是氣散亂了,所謂散亂,氣散亂了就有煩惱妄想。一氣接一氣、一唸接一唸,沒有雜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了,也不會昏沉了,氣充實嘛。生命就是一個氣,四大裡頭氣最重要。要曉得調氣。』(《南師1985 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59 頁)
「挨著眼睛旁邊這個鼻子根根吸氣」,根據末學一己之了解,並不是要你放棄鼻孔,而真用鼻根處進氣,該處也沒有孔,怎麼吸?其意應指當吸氣時,在意念上,想像是自此處進氣即可,這當然有其道理存在。
2007 年9 月末學帶領北美地區同修赴太湖大學堂拜師參學時,恩蒙 南公上師傳法灌頂,並附帶傳授了幾種不同的持咒換氣法,茲列如下:
1. 平常唸誦時:一口氣一口氣地唸,氣用盡時,閉口自然讓氣調順後,再接著唸下去。持咒的要領,必須心、聲、氣合一,氣定神凝。(如前所述)
2. 精神較差時:快速吸滿一口氣,嚥下口水(不論口中有無口水),再唸誦。
3. 有點生病時:快速吸滿一口氣,要高聲朗誦的唸。
4. 感冒鼻子不通時:手指按住通的鼻孔,再唸誦。(不必一直按著鼻孔)
上述之吸氣都是以鼻吸氣。除第一項所述外,第2,3,4 項所述,乃非正常換氣法,行者練習時,需知時知量,不可太過,亦不可恆常用之,慎之!
心月輪/字輪之觀法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一文中,對心月輪的觀法,有具體的說明:
『「準提法」的儀軌上,明確地敘述道:「…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觀想由字起,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終而復始,字字光明燦爛,不可混糊,字輪不可觀想太大,愈小愈好。…」即月輪上現出字輪,而字輪就是「準提咒心」九個梵文字的排列(如附圖),月輪中心部位是字,「準提咒心」的餘字,由字上方開始,向右方順位排列在月輪周緣。觀想時也是同樣的順序,由中間的字觀起,再順序觀字輪的咒心餘字,周而復始,生生不已,每觀一字,該字就燦爛光明。「準提咒心」是準提佛母的根本心咒,當然以觀梵文較佳,當然觀中文的也可以。
如此,有人會問,我們持準提咒持的是全咒,即使持咒心,也會加唸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字輪咒」,故想要唸到何字就觀何字,就無從配合了,應如何觀才好?其實,我們的心力是可以一心同時數用的,觀想與持咒可以分別進行而互不干擾,也就是說,持咒歸持咒,觀想歸觀想,我們可以唸若干遍的咒語的同時,可能只觀一個字,待觀清楚了,再觀下一個字,同時咒語可能又已唸了若干遍了,如此下去,行者可以自行做一個適合自己的搭配,並不是那麼死板的。這是一點小建議。
金剛上師曾指出,「心月輪/字輪」的觀法有多種,儀軌上只敘述了一種。
譬如說,我們如果有能力將帶有「字輪」的「心月輪」一下子就整個觀得出來,清清楚楚,完全了然,毫不含糊,於是,我們也可將「心月輪/字輪」觀得有如一個輪盤一樣地作順時鐘方向旋轉,同時,整個「心月輪/字輪」都在旋轉而發光,這又是另一種的觀法。其實,這比儀軌所述的觀法,更不容易做到。因此,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地依儀軌去做,待日久功深,自然能夠觀出心得來的。』(《「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法本第294 頁)
請注意,師傳儀軌中,只規定了一種心月輪/字輪的觀法,即月輪上現佈字輪,心月輪/字輪自己本身,並不旋轉,而是行者的觀想著重點,在依咒心的次序,逐字順時鐘轉著觀,每觀一字,該字就燦爛發光, 南公比喻,就有如街上的霓虹燈一般,逐字發光發亮。我們老實地依儀軌來觀,就不會出問題了。切忌自作聰明,亂改一通,因果自擔。
心月輪的觀法,依儀軌之述說,相當細膩,初學者不易觀得出來,一時觀不出來,也不要緊, 南公上師又授予我們變通的觀法。即:『難道觀不出來,就省略不觀了嗎?不是的,這是本法的重心所在,省略不觀,在效果上,將會失之千里了。
上師慈悲,給予我們許多變通與方便。我們修持的「準提法門」,並不是死板而沒有彈性的,一時做不到,也可以略為變通,以適合諸多行者當下之所需。 上師曾告訴我們,整個字輪觀不出來,可觀一個月輪,中間帶上一個字,如這樣也困難,也可以僅觀一個月輪,有如中秋賞月,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如此的經驗,應該人人皆有,觀想就容易多了。甚至於月輪也不觀,僅只在心頭帶上一個發光的明點就可。這都是「心月輪」觀的融通方便之處,感恩 上師慈悲。』(《「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法本第296 頁)
有人或問,心月輪應觀成平面的還是立體的?是應以何方位來觀?儀軌云:『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依身體當下修持的境地來看,此時自己身體已是透明的琉璃體,五臟六腑都是空的,而在原來的心窩以下的位置(前面段落已詳述),生起一朵紅色無根的八葉蓮花,蓮花上托現一個滿月輪,月輪上佈現字輪,蓮花是朝上開的,應是向上而托住月輪的,故能觀出整個八葉蓮花及圓滿的月/字輪,應是由上往下而觀的,這一點,在邏輯上已是很清楚了。至於月輪要觀平面或立體,應都可以,各人心力不同,能夠觀得出來都很好,觀得出來還要定住它,月/字輪觀得愈小愈好,並且,還要發光,發光的要求很重要,觀得發光或無光,效果差別非常大,這些觀字/月輪的要件,在《「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 」觀》一文中,另有說明,請參閱之(法本第297 頁)。
然而如果你已忘身,連身體都沒了,能達此一境界時,心月觀成什麼方位都對,了無掛礙,也沒有任何執著的必要了,但話要說回來,能達此一境界之行者,又有幾人?
鏡壇宜以觀想為之
南公有云:『我不主張一定用鏡壇修,因為鏡壇很容易放光照到自己,自己定力不夠,一喜歡,理也不透,慢慢就會向著鏡壇內走,有身心分開的缺點。因此,用觀想鏡壇也就可以。』(《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52頁)
一切唯心,鏡壇用觀想出來,一樣有效,比用物質實體的鏡壇還安全,且不易修出毛病,反而更好。
如何持準提咒祈求
吾等於2007 年9 月赴廟港太湖大學堂拜師受法時, 南公他老人家有如此的開示,即我們可念準提咒向佛母祈求事情,方法是先持準提咒多遍後,再持咒心部份,先唸「嗡折隸主隸準提」,然後唸所求之事,之後再唸「梭哈」,如此重複唸三遍咒心即可。
但在 南公其他開示的中有略有出入的說法:
其一:『祈求之事可加在「嗡折隸主隸準提梭哈」之後。如弟子某某祈求智慧,廣度眾生……等等,為了家人、親友、國家、天下,都可祈求。無藥可治的病,也可求準提菩薩給你治療。最靈的是向準提菩薩求智慧。』(《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101 頁)
其二:『譬如說,現在我們祈求,為了我們現在的蔣總統消災延壽,你就唸「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停下來,「弟子某某人,現在為我們現總統蔣經國先生,祈求消災延壽,增上福德,娑婆訶(音娑哈)」』(《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到底是應將所求之事唸在「梭哈」之前,還是在「梭哈」之後?最後三遍祈求之持咒,是持全咒還是持咒心?就此事我們也再請教 南公上師,他的回答是,都可以,最主要的是我們至誠祈求的心。我們祈求什麼事都行,但準提佛母最希望我們能祈求的,是求證菩提,因為世間法的祈求,都不夠究竟。
修持準提法,須發利他願
修習佛法,若想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要發大願,而這個大願不是自私為己的,是要利他的,「利他」不是說說算了,而是要在起心動念中,長養自己的「利他」的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亦不難做到,試看 南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
『我在街上,看到棺材來,趕快唸咒子,你可憐!死了解脫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罷!看到人家結婚了,唸個咒子,祝福他們將來多福多壽;隨時看到叫花子、死老鼠等等,隨時在唸咒子,都在迴向。這個咒語,不擇淨垢。你唸咒子並不是只為自己,而是迴向一切眾生,一切功德都不是我的。所以你們上座打坐修行,上座腿一盤,就應迴向一切眾生,希望世界太平,一切眾生皆得安樂,不是為我自己,你要發這樣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悲心,一有為己私心的念頭,已經不是學佛了,要注意啊!』(《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36 頁)
這不就是我們應學習的榜樣嗎!
綿密不斷的修持要領(包括「晝夜長明」的修法)
真正的修持,除了正式打坐修法外,最好還能做到時時與法相應,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打成一片,這樣的修持才算真正的上路。如何做到這一點, 金剛上師早已為我們規劃出了一個方便,請看下列 南公的開示:
『譬如說,早晨起來,先唸「淨法界咒」這一堂「準提法」的咒子一路下來,如果正在修法或唸咒的時候,重要的事情來了,但又不能中斷,那麼就觀想一下,在舌頭上一個「」字,同樣可以講話,可以做事,把事情處理完了,再上座繼續修持,等於沒有間斷過。換言之,每天起來以後,由「淨法界咒」開始,一直到晚上,自己整天就在一個靜坐修法的系統裡頭,身心沒有間斷,儘管做事,也沒間斷,也就是以出世或真正出家人的心情,來做一切的事業,一切利人的功德,可是隨時,晝夜十二時中,還都在「準提法」裡。』(《南公上師1997 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44 頁)
至於這個梵文的「」字,此時應一直觀到下去,還是觀到了就收?這個問題我們也曾當面請教過, 南公答道:「這個字一直觀到下去,你能做到嗎?做不到的,只要觀到一下即可。」他老人家已設想周全了,感恩!
2007 年9 月間,我們北美地區的學員赴太湖大學堂拜師受法時期間, 南公又透露了「準提法」之「晝夜長明」的修法,即於晚間入睡時,觀想心月輪/字輪,字輪每觀一圈,等於念咒一遍,一圈接一圈地觀下去,身體累了,讓它自然休息去,而心可以不須睡眠,如此一直觀下去,忘記了身體,日夜都不會昏沈,修持必然能夠登堂入室了,有證量的菩薩們的保任修持,亦不外如此,千萬不要小看了它。 南公實際上傳了我們大法,亦是其衣中珠之大寶之一。這樣的大法,一般人可能聽一聽就算了,不一定能夠承受,但即使無能承受,也要萬般的珍惜它。目前做不到,沒關係,可以將其作為我們修持的前方目標。
結語
其實, 南公的諸多「準提法」之開示,無論在原理上或修持上,都把他自己的現證與所集,細嚼消化後,吐出完全的精華給我們,一心要想成就我們。過往諸多的密教上師,也從來沒有人如此明講過,世上現在恐怕再也找不到另一位密宗上師,願意或能夠如此深入仔細地而毫無保留的傳法了。
南公自己也感嘆地說:『像我講法的這些東西都是古今修持人珍惜的寶貝,可惜這幾十年來沒有記錄它,這些寶貝滿地散光了。從古到今能夠像我這樣拉開來講的,絕無僅有。』(《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103 頁)
他老人家雖傳的是「準提法」,但其開示的內涵,卻是任何密法修持的原理。我們若不能好好珍惜,依教奉行,捨本逐末,今生錯失了無上機緣,吃虧的終究是我們自己啊!